尽管《汉晋春秋》的情节与历史过程中其他记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书中对孟获“为夷、汉所服”的描绘明显赋予了他更为崇高的威望和地位。生活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学家陈寿在其著作《三国志》中却完全没有提及孟获这个名字,这让人不得不思考其背后的原因。而稍晚于陈寿的东晋时期,历史学家常璩和习凿齿却相继承认了孟获的真实存在,似乎为后来的研究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孟获的存在,似乎只存在两种解释。一种主张他是虚构的人物,常璩和习凿齿的记录不过是一场虚幻的叙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孟获确有其人,陈寿可能在编纂史书时忽略了这一重要细节,或者他所掌握的资料并不完备,直到东晋时有关孟获的事迹才浮出水面。在支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中,有不少人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理由。首先,根据前文提到的事实,若孟获确实存在,史书中却没有一字提及,自然令人质疑;其次,被诸葛亮七次俘获的孟获的名字中恰好包含一个“获”字,似乎设计得过于精巧;最后,战争乃是严肃的事情,尽管诸葛亮在出征前得到了部下马谡的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以消耗兵力和粮草为代价,以“七擒七纵”的方式与孟获进行游戏。
值得一提的是,《汉晋春秋》中有关孟获的记载主要来自于南朝的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解。然而,裴松之本人曾批评过《汉晋春秋》中存在前后矛盾和虚构的不实之处,这一批评无疑为孟获的真实性增添了更多的疑问。综合以上几点,流传于民间、声名显赫的孟获,其真实存在的问题确实笼罩在一层密不透光的疑云之下。在找到有力证据来证明他的确切存在之前,质疑他的观点无疑是更具说服力和合理性的。
然而,面对这样的历史争论,我们未必需要过于认真或严肃。许多提到诸葛亮的故事,比如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和空城计等,都是经过后人艺术加工而成的虚构情节,这些故事更多的是后人对诸葛亮崇敬与赞美的体现。历史在不断演绎与传承中,可能演变出众多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与情节,对这些意象进行解读与欣赏,才是我们理解历史的一种方式。有人会说,历史本就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传说故事的流传与变迁,正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虚构和真实之间的界限常常变得模糊。或许正因为孟获的存在与否在历史上仍然引发广泛讨论,才使得他成了人们探讨三国时期人物与事件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者们对孟获的考证,恰恰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引导,既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让我们意识到文化传承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物最终的真相可能永远被时间埋没,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这些不确定性,并在不断的探讨与讨论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意义。历史的魅力不止在于它的真实,更在于它引导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