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开国将领的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都出自贫寒的工薪家庭,或者是农民出身,充满了草根的气息。但是,另一些将领则是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其中之一就是华楠少将。
华楠并不是他的本名,实际上他叫做孙宝楠。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并未被广泛传颂,他于1921年1月30日出生在山东牟平县的崖子村,如今这里是乳山市的一部分。他的家庭背景颇为显赫,父亲孙曰温是一位著名的大地主兼资本家,其家族在胶东地区的声望举足轻重。那么,孙家到底有多富有呢?可以说,他们在当地是赫赫有名的首富。
孙曰温的财富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年仅10岁时作为一个货郎开始,骑着驴子走村串乡售卖商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逐渐拓展了自己的商业版图,开始凑活着将货物运送到各个地方。随着他的商业见识不断提升,他的生意逐渐做大,最终在烟台开设了恒兴德丝行,这是胶东最为庞大的丝织行。后来,他又在各地设立了多家丝厂和面粉厂,如泰安恒丝行和太兴缫丝厂等,形成了一个跨地区的商业网络,年利润曾高达五十万大洋以上。孙家之富,名副其实,成为当时胶东地区华商中的佼佼者。
对华楠而言,他的家境显然给予了他良好的教育机会。五岁时,他就开始去私塾学习,后来跟随母亲迁至烟台,进行小学和初中的学习。然而,这样的优渥环境并没有让他对未知的世界感到满足,反而促使他投身到更为广阔的革命事业中。
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所引发的危机。随着日本对中国市场的渗透与倾销行为,华楠家族的企业开始陷入困境,尤其是在他父亲因煤气中毒后,家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1937年,他在烟台的志孚中学就读时,悄悄加入了民先组织,并在6月中旬完成了他的初中学业。不久,因“七七事变”的爆发,他通过中共地下党的渠道奔赴红色圣地延安,并在9月入读陕北公学,正式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在1938年,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负责选派干部至山东,华楠凭借其出色的表现被选中,跟随队伍前往山东,并迅速投入到八路军的山东纵队中,担当起政治部宣传大队的队长,时年他仅仅十七岁。随着他的成长,1940年初,他被调任为纵队政治部教育科的副科长,这无疑是对其能力的高度认可。
当年秋天,华楠奉命带领巡视团到许世友任职的第三旅进行检查,十分巧合的是,许世友一见到他,就被他的才能所吸引,提出希望他能够留下来。巡视团的其他成员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如果把带队的留下了,我们就会失去领导”。最终,许世友不得不婉拒了这个请求。
到了1943年,山东纵队和115师并合成立了山东军区,华楠的工作岗位也相应改变,调任为鲁中军区宣传科的副科长,后来他又进一步升任为科长,直到解放战争爆发,鲁中军区的部队完成了改编,成为华东野战军的八纵队,华楠被任命为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随后不久,他被任命为八纵24师政治部主任,终于下到了基层。在历年的宣传工作中,身为宣传科长的华楠挖掘了不少战斗英雄和部队典型,助力于士气的提升。这样的成就让许世友非常佩服,他曾感慨道:“华楠本是我胶东人,不知道老王用了什么手段把他挖过去,华楠在宣传方面实在是太出色了!”
“老王”就是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许世友在红军时期的老搭档。新中国成立之后,华楠依旧投身于军队的宣传工作中,1955年时他获得了大校军衔,而在1964年则被授予少将军衔,用他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不同寻常的革命历程和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