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初
编辑|云初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日本侵略中国时疯狂程度远超想象。全民助力侵略,男女老幼都被动员。接下来展开两章实拍画面,揭示那种失控状态下的社会秩序与暴力逻辑。
全民动员,战争变常态
日本发兵中国,从九一八事变起,战场不只是军队之间对抗,而是战争对中国社会全面渗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控制东北全境,设立附属政权“满洲国”。此后向华北推进,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日本借助军队与特务制造事端,早已不只是军事打击,而是全面占领计划启动的开端。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调动超过40万兵力进攻华北并向全国扩张。宣传部门将侵华战争包装成“大东亚共荣圈”“解放亚洲”,要求国民支持,不仅军队,每个日本家庭都被灌输战争正当性观念抗日战争。
动员不分年龄,学校严格教育“为国而战”,教科书里充斥训导与荣耀。女性被赋予支持角色,送行仪式频繁,家庭成员送别新兵时的祭礼如国家典礼,营造全民战争氛围。不只是兵员本身动员,后勤支持、慰问品捐献、粮食供应都普遍。政府号召“全民奉献”“以粮换兵”,普通百姓无一例外被纳入战争机器新浪军事人民网政务频道。
儿童也不例外,学校组织节日宣传、送信慰劳战士、有“小小战斗员”旗帜,少先队式风格提前植入军国主义意识。家庭教师同时是宣传者,孩子从小学起就知道“大邦崛起”“东洋帝国使命”。女性团体也组织“慰安运动”,形成家庭与国家共同承担战争的单位,民族激情全面覆盖人人。
中国方面遭遇压迫,以抗战为民众号召,社会进入全民抗战模式。国家呼吁乡村群众提供粮食、开辟根据地、参加游击队,乡村男女老幼广泛参与“持久战”。城市中,工人罢工、学生请愿、支前队、医疗救护,全员投入抵抗。战争地下动员与日军全国动员形成镜像对峙。中国全国百姓被动成为战争主动方,不再局限于前线,村落、街道成第二战场求是理论新华网。
到1937年之后,日本士兵在中国城镇扫荡,中国平民被迫参与或遭殃。日本军方实施“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河北、湖南、山西多处村庄被屠杀,大同煤矿万人坑等惨案大量平民遇害。侵略逻辑把普通乡村变成“战区”,面对敌人时农妇孩童也可能遭到枪杀、强暴、焚屋维基百科。
这种全民战争模式,不只是军队展开攻击,更是社会无差别战斗。村庄、城市、百姓之家全被卷入侵略机器。一旦被占领或怀疑有抗日行动,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能成为清算对象。整个社会秩序动荡,普通人无处躲藏。战争不分界限,前线之外,平民变战士,生命消亡成为常态。
地狱画面,惨绝人寰的暴行
如果说动员是狂热,那么现场是疯狂。
攻占南京之后,日军直接命令“不论妇孺,一概格杀”,中国士兵被排除为战俘资格,视为叛徒处理。街道上往来中国士兵、平民被搜捕、分组、以机枪射杀。尸体堆成山,高抛入长江,有人被刺刀从下体挑起后肚裂腹流。
进入南京后六周内,至少二十万人遇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纪录死亡在26万,南京审判提出总数超过30万,在中国普遍引用。这样的数字背后是街头巷尾的斩首、乱杀、纵火、抢劫、集体强暴。沿街有赤裸的女子尸体,被刺刀杀害,男人被绑成一组以机枪扫射,有些被用汽油焚烧维基百科。
普通村庄遭遇“三光扫荡”时,妇女孩童也遭凌辱。潘家峪惨案中,日军杀害1200余名村民,村庄被焚。大同煤矿矿工被投入万人坑,尸体无数,矿坑成为死亡收容所。
城市遭轰炸也充满恐惧。南京大轰炸阶段,日军从1937年9月至11月对南京进行多轮空袭,炸毁民宅与机关,迫使外交官撤离中国驻外机构撤出。轰炸未区别军事目标,造成大量非战斗人员死亡。
这类暴行并不局限短时间内事件,后期日军推进华中、华南,沿途屠城、杀掠、强征劳工、强迫妇女成为慰安妇。慰安妇制度下,中国女性遭多人次侵害,有报告称多人因此死亡。一些慰安妇后来被集体枪杀以灭口维基百科。
这一切发生在战争机器全面运转之下。不只是前线士兵的行为,而是系统安排。媒体报道被严格审查,日本国内多数人对暴行不知情。对外宣传称战争是文明使命,实际却是野蛮屠杀。日本记者发回国内的稿件被删、记者被禁止描述暴行,许多真相被遮盖。
真人目击者回忆中,南京暴行中许多日军士兵因“练手刺杀技艺”当街杀伤数十人,背后是军纪松散、仇视心理滋生、系统鼓励暴行。城市内外一片恐怖,血腥成日常,尸体无法掩埋,常伴腐臭并令幸存者心惊膽顫。
从家到战场,全民动员无死角
战争疯狂程度不止于前线。
日本国内,在政府推动下,整个社会运转进入“战时模式”。男青年送往战场,女人、老人、小孩全部安排战事任务。
小学女生被组织缝军服、编绷带;中学生集体为士兵写慰问信,称“愿以身为剑”;农户交粮、交铁、捐布,连厨房锅盖都被要求上交做武器。
广播每日播放“东洋神兵凯旋”新闻,人人要背“皇军赞歌”;商店门口挂“奉献给兵士的百货”,电影影院片头强制播放“慰问战线”。哪怕只买包饼干,都可能被店员提醒:“记得捐一份去前线。”
东京、大阪街头,随处可见战争宣传画:一个拿军刀的娃娃站在中国地图上,标注“将来一定上战场”。人形标语写着“做一个光荣的战争国民”,背景是火焰和战舰。
每家每户都被列入“战区支援名单”。哪家孩子参军,哪家老人去工厂,政府都有台账。家庭不是生活单位,而是战争服务单位。少年被训练扛枪、伏击、识图;妇女被训练伪装、缝弹带、辨毒气。连幼儿园也教唱“打倒支那”。
教育全面军事化。学生早上升旗,下午打靶。体育课改成刺杀术训练,拿木棍冲向“敌人靶”。上学前得背“御国死义”,迟到罚抄“战死万岁”。老师讲课内容从文学变成“民族神圣史”,讲天皇血统、讲武士精神、讲“大东亚圣战”。
东京大学、早稻田等名校学生被大批征入军工、后勤、甚至前线通讯兵。学术机构要写战术报告、研制毒气防护、开发弹药结构,科学完全服务战争。
连宗教也不例外。神社系统奉天皇为“现世神”,神职人员要参与动员、宣讲战争道理、祈福军胜。寺庙敲钟、献香、诵经“杀敌净国”,全民被裹挟进战争机器。
回看当时照片,东京街头全是黑白布条,横幅写满“杀贼”“东亚共荣”,小学生挥旗高喊“夺取中国”。那不是临时热情,是制度性洗脑。每个人都按部就班地做着战争部件,没人能逃开。
这种全民发动不是情绪波动,而是制度组织。从神社到工厂,从小学到监狱,从官员到主妇,一整套动员体系铺天盖地,把战争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把侵略包装成“民族使命”。
末路失控,疯狂化作毁灭
战争初期动员看似有序,末期却彻底失控。
随着战线拉长,战事不利,日本开始陷入资源枯竭。兵员补充不上,原有战术屡败。1941年后,随着太平洋战场爆发,日本面临多线崩溃局面,国内开始全民征兵,不论性别。
老年人、病残者甚至中学生都被征召上阵。1944年设立“学徒兵制度”,16岁即可入伍。1945年,东京高中生直接被送往中国战场,训练不及两周,直接推入前线。
失控不仅在兵员,更在意识。战败日近,日本国内出现“玉碎主义”,倡导“宁愿战死也不投降”。不少士兵被灌输“战死比投降光荣一万倍”,最终在中国实施报复屠杀。
这种疯狂意识渗透前线每个角落。被围困时,日军常选择焚烧村落、杀害平民、抢掠一切后自杀;部分军官命令部下群体自裁。重庆、湖南、福建等地屡现此类现象。
中国方面虽多次广播“优待俘虏”,日军仍拒绝投降,甚至把受伤士兵全杀掉避免“落入敌手”。越到战末,越残忍。桂林战役时,日军被逼后撤途中沿线纵火,留下废墟一片。
当美国空袭东京、原子弹炸广岛长崎后,日本国内大部分人仍拒绝接受失败。街头仍有少年发传单 :“一亿玉碎不怕死!”天皇宣布投降那天,东京、京都、仙台三地爆发自杀潮,上千人砍腹或跳河,拒绝接受事实。
而战后调查显示,大量前线
士兵留下“军国症候群”,极度敏感、暴力倾向强,心理崩溃。即使战争结束,日本社会长时间未能恢复正常轨道。
许多前军官后来拒绝道歉,部分战犯甚至被当成“民族英雄”。靖国神社至今供奉着甲级战犯灵位。部分政客依旧否认南京大屠杀,教科书大幅删改战争内容,掩盖历史。
这一切,正是当初全民助力、全民洗脑的后遗症。
当侵略成信仰,疯狂成制度,疯狂便不会因失败而终止。它会残留在人们的心里,变成扭曲记忆,代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