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的农民董春生,在劳作的间隙中,用一锄头打破了土地的宁静,意外挖出了一件绝世宝物。这件宝物引起了古董商人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前来询问和求购。最终,一位商人以300两白银的天价购得了这件稀世珍宝。这块青铜器便是如今我们熟知的国宝重器——毛公鼎。
毛公鼎出自西周晚期,距今已逾三千年。这件宝物的历史与传承,可以追溯到周朝大臣毛公。毛公因得到周天子的恩赐和信任,被任命为大宰,周天子为此颁发了一份500字的任命文书。为了铭记这份荣光,毛公将这份文书的内容刻在了一个巨大的鼎上,期望子孙后代能够永远传承这个荣耀的记忆。毛公鼎正是毛公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而铸造的,成为了中国青铜器中的一件巅峰之作。
这件珍贵的宝鼎在董春生手中被发现后,迅速引起了当时官府的注意。地方的官员、古董商人甚至挖宝的村民,都因触犯了国家的法律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随着时光的流逝,毛公鼎的去向逐渐成为谜团,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仿佛消失无踪。
然而,到了清朝末年,毛公鼎的命运发生了变化,最终被两江总督端方所收藏。辛亥革命爆发后,端方遭到暗杀,毛公鼎的命运再次引起了波动。1916年,毛公鼎以5万美元的天价被美国商人辛普森购得,而这件宝物的流转并未就此结束。随后的岁月中,日本间谍斋藤循味风闻此事,企图以10万美元将鼎买入日本,但此消息引发了广泛的文化界关注。由于国内众多学者的干预,日本人最终未能如愿以偿,毛公鼎的命运再度改变,它被质押到天津的华俄道胜银行保管。
到了1926年,时任铁道部长和国学馆馆长的叶恭绰,用8根金条将毛公鼎购得,阻止了日本人再次图谋这块国宝。在他收购这件宝物后,他在毛公鼎的铭文上写下了一段话:“此物乃传世国宝,每每有怀璧其罪之感,压迫感时常临身,非常人能持有。”这句话不仅透露出宝物的珍贵,也表明了守护它的压力与责任。
然而,随着1937年日军攻占上海,叶恭绰为了避免被掠夺,决定将毛公鼎和其他古玩交给小妾潘氏及几位亲信暂时保管,并表示待战局平稳后再做打算。没想到,潘氏与日军宪兵队的一名军官发生了勾结,企图私自转卖毛公鼎。潘氏比叶恭绰小30岁,因丈夫长期忙于公务,内心孤独,逐渐心生不轨之念。
当叶恭绰得知潘氏的背叛后,急忙派遣远在西南的侄子叶公超回到上海,采取紧急措施保护毛公鼎。叶公超与叶恭绰感情深厚,虽然是叔侄,却如同父子一般。叶公超收到电报后,迅速返回上海,凭借他机警的头脑,将毛公鼎提前藏在床底下挖的秘密坑中。
第二天,潘氏将消息泄露给日军,宪兵队迅速来到叶家搜查毛公鼎。尽管日军在叶宅挖掘了三尺深的地面,翻遍了每个角落,依然没有找到毛公鼎。失望的日军将叶公超逮捕,并以间谍罪对其进行残酷的审问。叶公超被严刑拷打,遭遇了极其残忍的折磨,甚至三根肋骨被打断,但他始终未透露宝鼎的下落。
叶恭绰得知侄子被捕后,焦急万分,四处寻找帮助,最终通过制作一只仿制的毛公鼎交给日军,并用金条行贿,才成功将濒临死亡的叶公超救出。恢复健康后的叶公超决定将毛公鼎转移到香港,为了防止日军追捕,他将鼎藏在一艘破旧的货船底下,悄悄通过海上运输。
1946年,毛公鼎终于成功地送抵香港,并上交给了政府。随着台湾局势的变化,1948年,毛公鼎被运往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了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排列在所有文物的首位。
叶公超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守住了这块无价之宝。他在日军的酷刑面前从未泄露半点机密,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了这份属于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叶恭绰和叶公超的英勇事迹,成了中华民族护宝精神的象征,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