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年的解放战争期间,许多曾被蒋中正亲自信任的大将纷纷落入我军的手中。这其中既有一些默默无闻的年轻军官,也有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的名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这些人都被俘,蒋中正却宣布他们“殉国”以示忠诚。但有一个例外,他公开表态,决心救出一位被俘的将领。那么,为什么蒋中正如此坚持要救出这个人?这个人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蒋中正如此重视?
1947年,刘伯承指挥的解放军发起了著名的鲁西南战役,12万大军强渡黄河,正式开启了战略进攻的新阶段。国民党反应迅速,蒋中正紧急调集三个师和一个独立旅,急速增援鲁西南战场。在王敬久的指挥下,国军布下了著名的“一字长蛇阵”,意图将解放军围歼在黄河以南。面对这一局面,刘伯承果断决定背水一战,发起了对国军围攻的鲁西南战役,力图消灭来犯之敌。
王敬久的三个师分别驻守在六营集、独山集和羊山集,刘伯承经过分析后,决定将敌军分割包围在这三个地方,逐一歼灭。他的战术迅速奏效,解放军在刘邓四个纵队的配合下迅速分割并包围了敌军。然而,没想到,这场原本不算复杂的战斗竟然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尤其是敌军的66师。
66师师长宋瑞珂,驻守在羊山集。他立即采取措施,占领了所有的制高点,并时刻观察我军的行动。宋瑞珂的反应迅速且准确,当解放军发起进攻时,他指挥部队用强大的火力一次次击退我军的进攻。与其他敌军师不同,宋瑞珂所在的66师并未在初期就被解放军迅速击溃。虽然六营集和独山集的敌军相对脆弱,迅速被歼灭,但羊山集的战斗却一直持续,极为顽强。
面对这种顽抗,刘伯承加大兵力投入,派遣两个纵队、五万七千人进攻。然而,即使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进攻依旧进展缓慢。敌军坚守阵地,不仅打退了多次进攻,而且在粮草匮乏、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仍坚持抵抗。经过几天激烈的战斗,刘伯承终于决定再增加兵力,投入更多的重武器和纵队力量。
然而,尽管投入了更大的兵力,解放军始终无法突破敌军的防线。这一进展也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毛主席在收到战报后,认为羊山集过于棘手,发电报给刘伯承,明确表示如果能迅速歼敌,就应尽快攻下;如果没有胜算,则应暂时放弃,休整部队,准备进军大别山。毛主席言辞简洁,意思明确:“如果打不下来,就放弃。”
尽管毛主席建议放弃,刘伯承认为,不攻下羊山集,便无法安心进行后续战略。因此,在毛主席的电报之后,刘伯承决定倾尽全力,再度加大攻势。最终,凭借强大的兵力优势,解放军攻破了羊山集,敌军全线崩溃,66师几乎全军覆没。
战斗中,66师顽强抵抗,阵亡与被俘的士兵众多。尽管如此,敌军的指挥官宋瑞珂也在这次战斗中被俘。作为这场激烈抵抗的核心人物,宋瑞珂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刘伯承,也让蒋中正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救出他。
宋瑞珂,山东青岛人,在黄埔军校三期毕业后,曾参加东征和北伐。抗战爆发后,他力劝蒋中正集中精力抗日,然而蒋中正未采纳其建议,反而坚持内战。尽管如此,宋瑞珂依旧投身抗日战场,屡次亲临前线,带领部队进行英勇抵抗。在战争中,他从未畏惧死亡,始终坚信军人的使命就是战死沙场。
宋瑞珂的军事才能也很出色,他在带领66军时,改进了军队的训练方式,大力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即使66军起初战斗力不强,经过他的指挥和训练,部队逐渐变得威猛强大,屡次在抗日战场上取得辉煌战果。
然而,到了内战时期,宋瑞珂带领66师继续与我军对抗,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几乎一直占据上风。然而,在刘伯承亲自指挥的刘邓大军面前,宋瑞珂最终遭遇了极大的困难。在守卫羊山集时,宋瑞珂并没有选择撤退,而是选择固守阵地,尽全力保护自己的部队。他所作出的艰难决策最终让他成为了唯一一个蒋中正公开表示“必须救出来”的将领。
即使在投降后,宋瑞珂提出唯一的条件就是保证我军给伤员治疗、善待被俘的士兵。这种坚持战斗、身先士卒的精神以及他对部队的责任心,赢得了对手的尊敬。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宋瑞珂最终在1960年被特赦,他的历程也成为了中国解放战争中难忘的一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