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王扶之当时担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长,接到了中央的紧急调令:即刻前往山西,担任省军区司令。这一调令令许多人感到不满,因为从中央调至地方军区,往往被视为一种职位上的“降级”。然而,王扶之并未表示出任何的不满情绪,反而毫不犹豫地收拾行李,迅速上任。对于他的这种表现,许多人都感到意外和钦佩。时隔一年,他回到北京参加会议,偶遇曾经的上司王尚荣。王尚荣见到他时,眼中带着几分复杂的神情,感慨道:“真是委屈你了……”然而,王扶之却爽朗地笑道:“我现在的职位也不小呀!”这一番话不仅透露出他乐观豁达的个性,也让人对他当初接受调动的决定感到更加钦佩。
王扶之为何会面临这种调职?他为什么能够如此豁达接受这一变化?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他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王扶之出生在陕西省子洲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境清贫,生活充满艰辛。当他五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家中只剩下他和父亲,以及卧病在床的爷爷。为了维持生计,父亲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延安的亲戚家做苦工。年幼的王扶之只能与爷爷相依为命,为了给爷爷治疗疾病,他早早辍学,独自一人到地主家开荒种地,甚至常常前往山林中劳作,那里时常有狼出没。
有一次,在山中干活时,他不慎摔进了一个狼窝。狼窝里有五六只狼崽,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突然,母狼赶回了窝里,看到王扶之入侵了自己的领地,立刻露出了尖锐的獠牙,毫不犹豫地扑向他。王扶之惊恐万分,虽然他被母狼咬伤了手臂,但仍竭尽全力将其推开,拼命逃跑。然而,他的小腿被母狼咬住,身体重重摔倒在地。就在母狼打算将他拖回狼窝时,远处传来了两声枪响,母狼受到惊吓,匆忙夹紧尾巴逃入树林。
当王扶之抬头时,他看到两名穿着军装的士兵快速朝他跑来,帽子上的红星让他认出了他们是不久前驻扎在当地的红军战士。王扶之曾多次看到这支部队在村中帮助百姓挑水、扫院子,与他过去所见的那些残暴的军队截然不同。因此,他对这些红军战士有着深厚的好感。两名战士简单为他包扎伤口后,问他是否愿意留下来当兵。王扶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然而,由于他年纪较小,战士们起初对他的年纪产生了疑虑。王扶之当时只有12岁,但身高已接近一米六,他便撒谎说自己已经16岁。战士们信以为真,将他的情况报告给了上级。就这样,王扶之顺利地加入了红军。
然而,加入红军后不久,王扶之的年龄被同村的战士揭发,班长决定将他送回家。然而,王扶之坚决拒绝,坐在地上哭泣。正巧,刘志丹同志回到营地,了解情况后,他问王扶之:“你为什么非要当兵?你知道打仗是很危险的吗?”王扶之含泪说:“我想赚钱给爷爷治病,但地主不肯付钱,我只能上山种地,如果当了兵,就能把坏人打跑,爷爷就能治病了。”听后,刘志丹摸了摸他的头,温和地说:“那你就留下来吧,先去少共营学文化。”少共营是由年纪较小的孩子组成的队伍,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刘志丹征战时“捡”来的。王扶之终于有机会进入部队,成为了一名小红军,开始了艰苦的学习和训练。
不久后,王扶之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战斗。1935年,为了扩展陕西的根据地,刘志丹与徐海东指挥红军发动了一次主动进攻。经过周密部署,我军在夜间包围了劳山,准备“围点打援”。果然,不久后,东北军的110师出动,向劳山进发。王扶之所在的少共营负责攻占一个高地。在这场战斗中,王扶之手持一根梭镖,跟随队伍冲向前线。队伍里大部分人都没有成熟的战斗经验,也没有像样的武器,但他们依然毫不畏惧,奋勇向前。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王扶之冲锋在前,最终成功缴获了一支敌人的步枪,这成为他人生中的第一支枪。
由于在这场战斗中表现突出,王扶之被调到正规部队,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作战士兵。之后,他又因表现优秀被派往军团部测绘训练班,在那里,他遇到了曾经的敌人——马德良。马德良是他在劳山战斗中缴获枪支的东北军士兵。在经过一番交谈后,两人得知对方的身份,彼此感慨万千,最终成为了生死之交。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扶之的军事才能不断得到认可,逐渐升任更高的职务。抗战爆发后,他在新四军表现突出,参与了多个重要战役。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大量的战斗,足迹遍布东北、华北和华中南,英勇表现为他赢得了各级领导的赞赏。朝鲜战争爆发后,他继续在前线冲锋陷阵,成为了令人敬畏的军人。
然而,在王扶之的军事生涯中,也有过调动的时刻。1975年,中央突然下令将他调至山西省担任省军区司令。这一调整,虽然在许多人眼中可能是一次降职,但王扶之却没有丝毫不满。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无怨无悔地投入到新岗位的工作中,依旧保持着一贯的勤奋与责任感。面对上司的关心,他笑着说:“我一点都不委屈,现在的官职也不小,吃的苦也比不上毛主席当年。”王扶之始终认为,不论职位大小,只要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他就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奉献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