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的主要力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深远影响,红军所面临的困境依然十分严峻,行军路途充满了艰难与挑战。但是,经过遵义会议的召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遵义会议后,红军逐步化解了庞大的危机,成功走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逐步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此外,在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内部还成立了新的“三人团”,而德国的军事顾问李德则被剥夺了指挥权。那么,他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李德,德国人,于1900年出生。在他26岁时,因政治原因被德国政府逮捕并监禁。在1928年,李德成功越狱,逃往苏联,随后进入了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开始了自己的军事学习生涯。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李德并未系统地学习过军事理论,而在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学习则是他第一次深入接触军事知识和理论的机会。
1932年,李德从军事学院顺利毕业后,即被派往中国协助工作。他在中国的初次探访中,与当时临时中央的负责人博古进行了一次重要会面,双方就军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次的交流让博古对李德产生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在1933年,当临时中央迁至中央苏区时,博古便积极联系共产国际,寻求将李德引荐至中央根据地担任军事顾问的机会。
随之,李德如愿以偿,作为军事顾问抵达中央根据地。当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的艰苦战斗之中,博古因对军事指挥的缺乏经验而手忙脚乱,因此对李德的到来感到万分欣喜。那晚,博古与李德在烛光下长谈,详细介绍了第五次反“围剿”的严峻形势以及当前的指挥困境。
经过这次深入的交流后,双方商定由李德负责军事工作。然而,虽然李德接受过正式的军事教育,却缺乏实地的指挥经验,并且对中国的国情知之甚少,结果可想而知。他的指挥十分依赖纸上理论,常常需要通过翻译将电报内容翻译成俄文,再交给他做出决策。李德习惯于面对一张比例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图,进行思考和决策,无论是哨兵的站位还是迫击炮、机关枪的布置,他都有详尽的要求,指示前线必须严格执行。然而,由于当时的地图精度有限,加之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导致李德的命令常常发生变更,红军因此深受困扰,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
到了长征初期,李德继续作为“三人团”的一员负责红军的军事事务,红军的处境依然极为困难。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左倾”错误被纠正后,红军不仅重组了新的“三人团”,还解除李德和博古的军事指挥权。伴随着这些改变,红军逐渐转危为安,重新走上正轨。
在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后,张国焘在军中实施分裂主义策略,带领左路军南下川康地区。在这一关键时期,李德坚定地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并与张国焘展开了激烈斗争。同时,李德继续随同中央红军向北推进,并于1935年秋季成功抵达陕北。
抵达陕北后,李德主要从事军事教育和研究工作。到了1939年,他接到指示,返回苏联。在苏联的日子里,李德担任起政治教官的职务,直到1953年他获准离开苏联,随后回到东德,参与马列主义研究院和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工作,承担编辑和翻译等职责。1974年,李德在保加利亚度假期间因病去世,享年74岁。他的生平经历为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