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伪史论者与反对伪史论的人来说,无论站在哪一个立场,除了具备逻辑分析推理的能力,还肯定都得具备最基本的历史常识,这是最最起码的辩论起点。缺乏基本历史常识瞎掺和会贻笑大方。
昨天看到一个人在我的文章下留言,支持伪史论,否定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让我看了就觉得十分好笑,所以就忍不住想笑。我觉得,无论是宣扬伪史论的,还是支持伪史论的,起码也得靠点谱吧?
怎样才能靠点谱?最起码基本的历史常识得有。如果连基本的历史常识都没有,你还拿什么宣扬或者支持伪史论呢?尤其是支持伪史论的人,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不就是很容易被人忽悠瘸了吗?
我说的可笑之人,就是上面这位。此人说,“让我不由得相信亚里士多德就是《永乐大典》音译过去的”。什么让他“不由得相信”?就是许多人说的亚里士多德那时没有足够的书写材料。
当然,这个问题是从“300万字”引出来的。因为估测亚里士多德写了300万字,所以就从书写材料上进行质疑。质疑当然可以,说得有理有据就行。可是此人在说的时候,暴露出缺乏历史常识。
此人说,亚里士多德那300万字,“同时期出于战国时期的中国,举全国之力造出产的纸张全给他一个人用,30年才能凑出他需要的纸张,这三十年还完全不卡壳”。他把造纸术提前到了战国时期。
我说战国时期没有纸,居然又冒出一大堆人来反驳我,甚至反过来嘲笑我,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种反智言论看多了,还真让我在恍惚之间有点怀疑自己,但错的东西,说的人再多,也还是错的。
看看上面四个人说的。第一个说战国到汉朝只隔十五年,第三个说蔡伦是西汉的,第四个说毕昇改良了造纸术,不知道他们历史怎么学的。这就是典型的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只是模模糊糊知道一点。
不过,这几个人总的意思是明白的,他们是想说,蔡伦是改良了造纸术,所以在蔡伦之前,肯定出现了造纸术,而战国时期与汉朝相去不远,所以战国时期是可能有纸的。但他们不知道蔡伦是在东汉。
暂且不谈蔡伦改良造纸术的问题。在前面那些人还只是说战国时期可能有纸,但是到了上图中这位北京人嘴里,就变成了“战国真的有”,而且“不仅战国有,整个先秦时代都有”。这真能扯淡。
这位老兄大概不知道何谓“先秦时代”。广义的先秦时期,得从旧石器时代算起,狭义的先秦时期,也得包括春秋时期。这就是说,这位老兄一张嘴,就把中国发明造纸术又至少提前到了春秋时期。
而且在这位老兄看来,最初造的纸,之所以没有用来书写,是因为“成本极高”,而不是因为不能书写。但是,成本再高,能高过丝绸吗?这里面显然逻辑乱套了。用植物纤维造纸,成本不会高的。
那么,战国时期到底有没有纸呢?上面这几位大聪明用两个成语证明,战国时期有纸。这两个成语,一个是“纸上谈兵”,一个是“图穷匕见”。这两个成语的故事,的的确确发生在战国时期。
不过,成语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战国时期,但是,却不能证明战国时期有纸。“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这四个字在一起组成词语,至少宋元时期还没有出现。所以,赵括纸上谈兵,是后世人概括的。
至于“图穷匕见”,这里并没有“纸”字,所以“图”不能说一定画在纸上。从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纸的情况来看,不能书写,自然也不能在上面画图。且地图献给秦王,不可能用那种劣质纸画。
现在来说蔡伦改良造纸术术。蔡伦是东汉人,出生时间距离西汉结束有五十多年,105年改良造纸术,距离西汉结束近一百年,距离战国时期结束三百多年。所以,不能以此断定战国时期有纸。
虽然西汉时期确实出现了造纸术,但是目前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纸,是西汉“灞桥纸”,出土于西安东郊灞桥的土室墓葬里,专家考证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汉武帝继位距离西汉开国有61年。但是这“灞桥纸”被叫作“纸”,其实还有人表示不认可的。
虽然汉武帝继位距离战国只有80年,但是,一方面从出土的“灞桥纸”来看,就算是纸,工艺也极其粗糙,说明技术诞生时间不长;另一方面,既没有文献记载,也没有考古证据,能够证明战国时期有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