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诸葛亮!
有人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只不过是一些《三国演义》迷的臆测。事实上,对于那些熟悉三国历史的人来说,这种看法无疑是对历史的误读。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诸葛亮的出色表现都不容忽视,而将郭嘉与诸葛亮作比较,简直毫无道理。
郭嘉比诸葛亮年长整整11岁。郭嘉27岁时加入曹操麾下,这时他已经步入了仕途,甚至可以说他已经有了相当的学识与经验,等同于完成了大学和研究生的学业。而诸葛亮在那个时候,才仅仅16岁,连高考都还没参加过。把两人进行比较,显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两个出将入相的智者,所处的起点完全不同。
郭嘉去世时,诸葛亮27岁,实际上,两人都是在差不多的年龄段步入仕途。如果郭嘉没有去世,诸葛亮仍然会投身于刘备阵营,因而“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即便没有这场不幸,诸葛亮依旧会出山,跟郭嘉的去世没有丝毫关系。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诸葛亮在25岁、26岁时没有出山,反而选择在郭嘉死后才正式出山?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诸葛亮是在等待一个能信任他、赏识他并且愿意依赖他的主公,而非担心郭嘉的存在。诸葛亮的出山与郭嘉的去世并无直接联系,这仅仅是历史的一种巧合。
至于水镜先生所说的“郭嘉死后才可以出山”的说法,也纯粹是虚构的。这一切不过是巧合罢了,实事求是地说,诸葛亮的军事、政治谋略和政绩远远高于郭嘉。我们不妨从两人的经历对比来看。
在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虽然担任了军师中郎将,但他的权力相对较小。而随着刘备西进川蜀,诸葛亮凭借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在军事和内政上的卓越能力,得到了刘备的极大信任和器重。当刘备称帝后,他更是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掌管国家的军政事务。在蜀汉政权中,除了刘备,诸葛亮无疑是最具权力的人物。
而郭嘉虽然也在曹操阵营中担任了重要职务——“军师忌酒”,相当于军事总参,但在政治领域,曹操则更倾向于依赖荀彧。只要荀彧和荀攸还在,郭嘉无论如何也无法在政治层面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值得一提的是,郭嘉去世后,曹操帐下依然有荀彧、程昱和贾栩等谋士,他们继续为曹操出谋划策。而如果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后去世,刘备的事业岂能顺利开展?谁能接替他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继续北伐中原?虽然法正也是一位不错的谋士,但他并不能在政治和军事上替代诸葛亮的地位,尤其在稳定蜀汉政权、整合各方力量方面,他的能力远不及诸葛亮。
诸葛亮的贡献,远远超越了郭嘉。自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几乎一人承担了萧何、韩信、张良的职责,负责国家的政务、军事和谋略。如果换成郭嘉来领导蜀汉政权,他的能力是否能够像诸葛亮那样统领全局,恐怕连他自己都未必敢做出这样的承诺。
除了政治和军事成就外,诸葛亮在文化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才华。《出师表》可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情与豪气。文豪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出师表》为“志尽文畅,一时之英”。而郭嘉呢?在文学上又有何杰作?
诸葛亮不仅在文化艺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他还关注民生,提倡农耕、鼓励百姓发展经济,推动军事建设,严守法纪,带领蜀国百姓安居乐业。甚至在诸葛亮去世多年后,百姓们依然会自发祭祀他,感念他的恩德。而如果蜀国交给郭嘉管理,他又能像诸葛亮一样为百姓带来稳定与福祉吗?
更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在艺术上也有着杰出的贡献。他不仅精通琴艺,能自制乐器,还在书法上造诣深厚。王羲之曾临摹过他的《远涉帖》,足见他的书法水平。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采盐设备等多种实用器械,许多发明至今影响深远。郭嘉在这些方面有什么特长呢?
论品行,诸葛亮更是无可挑剔。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著称,哪怕在极为艰难的岁月里,他依旧坚守自己的信念与职责。而郭嘉则因纵欲过度,身体透支,早早病逝,留下的只是悲剧与遗憾。
总之,郭嘉确实是一位风华绝代、聪明机智的谋士,但与诸葛亮的差距实在太大,无法相提并论。诸葛亮的成就与品格,让他成为三国历史中最耀眼的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