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救了国家还进不了太庙!明朝太庙第17人这么难吗?于谦说是
迪丽瓦拉
2025-09-26 16:32:49
0

北京东单西裱褙胡同23号,一座青砖灰瓦的明代建筑静静矗立。这座始建于成化二年(1466年)的于谦祠,香火绵延五百余年,却始终未能等来主人进入一墙之隔的太庙。

那位在土木堡之变中拯救大明江山的兵部尚书,创造了"北京保卫战"奇迹的救时宰相,生前加封少保,死后追赠太傅,却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礼部的最终裁定中,被永远挡在了太庙门外。

这份缺席背后,埋藏着一个王朝最难启齿的政治秘密。

一、景泰风云:北京城头的生死八天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一日,北京九门守军看到难以置信的场景:瓦剌大军押着明英宗的龙辇,出现在德胜门外。

据《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记载,瓦剌实际兵力约3万骑兵、7万步卒,但号称22万以震慑明军。此时大明户部存银不足50万两(《明史·食货志》),京营精锐尽丧土木堡,城中可战之兵不足5万。

监国朱祁钰在朝会上痛哭时,于谦当庭喝断:"言南迁者,当斩!"《明史·于谦传》明确记载,侍讲徐珵(后改名徐有贞)因此"大沮,踉跄退朝"。

于谦的军事调度展现卓越才能:三日调集南京武库2万件火器(《明史·兵志》),其中神机铳炮8000门、火箭12万支;七日重构京城防御,征召漕军3万、民夫9万构筑工事(《国榷》卷二十八)。

他将九门守军增至22万(含新募壮丁),在德胜门外预设神机营伏击区,西直门部署"火车战法"。

通州粮仓存粮处理尤为关键——于谦令"官军预支半年粮,军民自取者听",据《明英宗实录》卷一八四统计,此举共发放粮食430万石,既免资敌又稳军心。

十月十三日决战日,神机营火铳三轮齐射歼敌万余(《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二),范广率3000骑兵侧翼突击,史载"斩首六千级"(《明英宗实录》卷一八四)。

西直门守将孙镗以"火车"(装备火铳、火箭的战车)构建移动堡垒,击退瓦剌五次冲锋。八日血战,明军伤亡约3万,瓦剌损失超5万,最终北撤。

此役创冷热兵器混用典范,欧洲军事史家奥斯曼·贝克在《东方战争艺术》中评价为"15世纪最成功的城市防御战"。

二、夺门惊变:功臣的致命政治污点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凌晨,南宫复辟的刀光映出于谦眼中的困惑。被囚七年的明英宗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簇拥下重返奉天殿。

政变关键在石亨掌控的紫荆关驻军——这位于谦提拔的大同总兵,竟私调2000精兵入京(《明史·石亨传》)。

据《明英宗实录》卷二七四记载,政变集团仅用三个时辰便控制九门,于谦直至被捕时仍在兵部衙门处理边关急报。

刑部定罪充满政治算计。"意欲"谋立外藩的罪名,源自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于谦附议废英宗太子朱见深、改立朱见济的奏疏(《明史·景帝本纪》)。

抄家时发现的"蟒袍玉带"实为景泰帝赏赐的斗牛服(二品官服),但政变集团刻意曲解为僭越证据。

更具杀伤力的是政治隐喻:处决七日后,北京突降黑雪,《明实录》记载"雪色如墨,着地即化",钦天监监正汤序奏称"阴霾示警,奸臣当诛"(《明英宗实录》卷二七五)。

三、成化困局:平反路上的三重枷锁

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明宪宗下诏为于谦平反,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肃愍"(《明宪宗实录》卷三十一)。

但配享提议遭礼部反对,真实原因藏在姚夔奏疏中:"谦定社稷之功不可泯,然尝预易储之议,虽权以济事,非万世常法。"(《明宪宗实录》卷四十五)

此时"夺门功臣"石亨虽已于天顺四年(1460年)下狱死,但徐有贞等残余势力仍在,宪宗生母周太后(英宗贵妃)的态度更具决定性——据《万历野获编》卷十八记载,周氏曾言:"谦存则祁钰存。"

弘治十二年(1499年)六月,孝宗朝最终敲定于谦不入太庙的定论。

礼部尚书徐琼的题本揭示关键障碍:"景皇帝(朱祁钰)位号未复,其臣岂得入享?"(《明孝宗实录》卷一五一)

这道奏疏引用洪武三年(1370年)制定的"非佐命元勋不与享"旧制(《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二),将于谦定位为"景泰旧臣"而非"开国续统之臣"。

内阁首辅刘健的补充更具杀伤力:"若祀谦,则土木之耻永存史册。"(《明孝宗宝训》卷四)

四、嘉靖改制:配享名单的动态博弈

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世宗将刘基增入太庙配享(《明世宗实录》卷一二三),但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月又以"基虽开国文臣,然非佐命元勋"为由将其移除(《明世宗实录》卷三〇〇)。

这种反复印证了太庙配享的政治工具属性。

同年刑部尚书熊浃重提于谦配享,世宗朱批"事涉两统,非纯臣也",实为弘治定论的延续。

礼部以"景泰朝非法统"为由,将配享严格限定在洪武至宣德时期的"佐命元勋",形成"宣德之后无配享"的政治惯例。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大明会典》修订暴露数据:太庙16人中,13人卒于宣德前,仅杨士奇等3人属仁宣时代,土木堡后八十余年竟无新人入选。

最具讽刺的是,刘基最大战功仅为至正十九年(1359年)平定处州(歼敌8000),而于谦的北京保卫战歼敌5万(《明史·瓦剌传》)。

五、崇祯绝响:末世君臣的补偿困境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破城前夜,崇祯帝在太庙问礼部侍郎吴履中:"谦可配享否?"吴答:"事涉两朝,恐非其时。"(《崇祯长编》卷三十三)

这个迟来195年的问题,答案早在弘治朝就已注定——次日皇帝自缢煤山。

南明弘光政权追赠于谦"太师"时,礼部发现若要将其纳入太庙,需移除的竟是"夺门功臣"徐有贞(仅享祭于英宗别庙)。据《南渡录》卷五记载,此事最终因"恐伤英庙体面"而搁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立... 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有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特别 “敢”,一边跟俄罗斯各种叫...
原创 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权臣”这一称谓一直被赋予了复杂的意义,它在历史学者和大众眼中既有褒有贬,未曾有...
原创 杂... 杂牌军在历史的长河中向来备受轻视,常常成为讽刺和嘲笑的对象,然而今天我要讲述的这支所谓的“杂牌军”却...
原创 四... 魏国的大司马与“诅咒” 在魏国的历史长河中,身为大司马的命运似乎被一种无形的“诅咒”所掌控。这个职...
原创 解... 1952年,解秀梅回到祖国,成为了无数人关注的焦点。她不仅仅是因为获得了志愿军一等功的荣誉,更因为她...
原创 山... 一、引言 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将领在战场上创下赫赫战功,其中不乏一些巾帼英雄,如花木兰和秦良玉等...
原创 朱...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命已然走到尽头。躺在床上的他,显得异常疲惫,但依然有一丝心事未解,他勉...
原创 朱... 朱亮祖,一个曾经在战场上赫赫有名的英雄,最终却成为了明朝历史上最为悲剧的功臣之一。他不仅是朱元璋的得...
原创 从... 嘿,朋友们!咱今天聊聊历史上一位超牛的人物 —— 班超。他本是个舞文弄墨的书生,整日和笔砚打交道,可...
原创 皇... 《——·前言·——》 有一位清朝的公主,她的命运极为悲惨。她曾被皇宫囚禁长达八年,孤独终老,直到她...
原创 立... 编辑/小风 前言 立陶宛,坐落于波罗的海沿岸,在地理上并不显眼的小国,人口不到300万,国土面积和...
原创 官... 细心的人们或许会发现,三国时代的众多战役中,火攻的身影屡屡闪现。诸如官渡之战中,曹操如火如荼地放火烧...
原创 李... 李渊晚年退位后的隐患与处理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史称“玄武门之变”的政变,将父亲李渊逼退,正...
原创 清... 《前言》 他是清朝末年最后的武状元,身手非凡,名声在武林中几乎与霍元甲相提并论。关于他的传奇,有一...
原创 彭...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主席唯一在诗歌中称赞的将领,而这个英雄人物正是彭德怀。作为中国...
原创 老... 1949年12月,随着广西解放,刘震作为13兵团副司令兼39军军长因健康原因离开并前往武汉。 39...
原创 最... 1936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极为关键的时期,尤其是对于红军的身份和定位的转变。那一年12月12日,张...
原址旁的“时空穿越”!街坊沉浸... “作为省港大罢工参与者的后人,看完这场红色舞台剧,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舞台上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斗争...
原创 苏...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两次大规模国家解体: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分崩离析...
原创 1... 1967年,海风轻拂,海浪拍打着礁石,年轻的朴槿惠站在海岸线上,凝视着远方。那时,她年仅15岁,面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