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位时,曾将一道圣旨交给了李世民,宣布将皇位传给他,期待儿子能肩负起唐朝未来的重担。此时父子俩各自心中都有复杂的情感和不为人知的考量,毕竟经历了那场改变李唐家族命运的宫廷风波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李世民在继位后的所作所为,也极力试图改变当年历史的真相,甚至不惜修改史实。作为大唐盛世的缔造者,他的上位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
李渊在隋朝时期便有着显赫的身份,成了唐朝的皇帝后,享尽荣华富贵。晚年的李渊,子嗣繁多,但能继承大统的却少之又少。即便他的儿子们天赋异禀,能否顺利登基,也不仅仅是看能力,还需时机和政治格局的契机。尽管李渊晚年有许多儿子,但能够为他所用的,依旧是那些早期跟随他建立唐朝的儿子们。
在众多儿子中,李建成被立为太子,而李世民则被赋予了更重的军事任务。这两位皇子无论是在前朝的名声,还是后宫的人缘,都截然不同。李建成因为为人世故,尤其善于处理后宫事务,深得宠爱。相较之下,李世民在后宫的声望并不高,且常常与后宫的嫔妃们发生冲突。比如他在征战中获赠的珍宝,李世民会将这些战利品上交,而李建成则会将一些宝物留给后宫的嫔妃,赢得了不少女性的好感。李世民并不理会这些争议,他甚至屡次冒犯了后宫的权贵,尤其有一次,德妃的父亲公开侮辱了李世民的部下,结果导致李世民与家族的矛盾加剧,李渊对他产生了嫌疑。
李渊登基后,对几个儿子做了分配。太子李建成被留在东宫负责朝政,李元吉则是李渊的第四子,作为齐王虽然未能得到重用,但依旧有不少支持者。他的性格平庸,能力平淡,但他却始终站在太子的背后,期望能借此获得更大的权力。李世民虽然一直在外征战,但始终保持低调,避免与太子发生公开冲突,他深知自己掌握的军事力量一旦被过度展示,李渊就会产生忌惮,自己可能也会因此受到打压。
然而,齐王李元吉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知道自己与皇位无缘,于是选择在背后支持太子。他多次尝试通过暗杀来清除李世民的威胁。第一次,他以聚会为名邀请李世民,并计划在宴席中下毒,然而阴谋被李世民识破。第二次,李元吉甚至想直接将毒药下在李世民的酒中,但最终未能得逞。两次的刺杀未果让李世民更加警觉,认识到自己与太子一党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皇位之争也变得愈加严酷。
随着唐朝的战功越来越大,李世民的威望逐渐上升,他在民间的声誉也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太子李建成迟迟未能采取行动。原因很简单:他一方面认为自己已是储君,不必急于动手;另一方面,他知道一旦做出过激行为,自己在李渊心中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于是他决定暗中招兵买马,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李渊自然看到了李世民的崛起,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变得过于强大。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李渊开始将一些重要的武将调配给李元吉,另一方面还不断削弱李世民的支持者,甚至引导臣子们质疑李世民的忠诚。李世民早已意识到这些变化,他开始为自己做好准备,防止发生突如其来的变故。他的心腹们劝他早做准备,避免在太子和齐王的联合打击下丧命。于是,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
他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向李渊揭发了太子和齐王的不端行为,指控他们有“淫乱后宫”的罪名,并将其公之于众。李渊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召见了太子和齐王。当他们进宫时,李世民的部队早已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当太子和齐王经过时,李世民突然指示他的部下发动袭击,齐王愤怒之下首先发动攻击,结果被尉迟恭所杀,而太子李建成则在混战中被迅速处决。李世民随即命尉迟恭赶往李渊寝宫“救驾”。
当李渊看到尉迟恭血迹斑斑、怒气冲天地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他已然明白发生了什么。李世民的权力已经无法撼动,李渊深知自己已没有选择,只能将皇位交给李世民。这样,李世民成为了新的皇帝,开始了他自己的治国生涯。而李世民弑兄逼父的名声,却也成了历史的永恒谜团。
关于玄武门事件的真相,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李世民并非被逼入绝境,而是先下手为强,发动了这场变革;也有人说,尉迟恭亲自提着太子的头颅去找李渊,迫使他交出皇位。不论真相如何,结果却是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所有太子和齐王的支持者都被一一铲除。李唐家族的历史也因此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