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一本记载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其结构上十分严谨。根据古代修史的传统,列传排名的先后往往代表了人物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三国志》中,卷九《诸夏侯曹传》、卷十《荀彧荀攸贾诩传》和卷十七《张乐于张徐传》都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为了突出曹魏的正统性,尽管某些人物并不属于曹魏阵营,比如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和吕布等诸侯,他们依然被纳入《魏书》当中。即便如此,这也体现了曹魏在三国中的主导地位。
陈寿作为《三国志》的编撰者,原是蜀汉的臣子,后来也为曹魏与司马家族工作。因此,他在排列曹魏文臣和武将的顺序时非常小心谨慎。可以看出,曹魏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夏侯曹氏的地位,远高于那些五子良将。像程昱和郭嘉,他们的地位明显低于荀彧和荀攸。荀彧的地位犹如曹操的谋士萧何,而荀攸更是曹操的谋主之一,显然他的作用比郭嘉更为重要。尽管郭嘉的才干也不容小觑,但在曹魏体系中,他仅仅担任了军谋祭酒,相当于现代的少将高参,职位和影响力相较于荀彧、荀攸而言自然有所差距。
然而,除了诸夏侯曹之外,曹魏的许多武将的能力和地位无疑要超越五子良将。这个现象,在《三国志》中也有所体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一句便是指曹魏时期的五子良将是十分杰出的代表。然而,即便如此,五子良将的职务也仅仅是“将”而非“帅”。即使像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这些人物再出色,他们的职位也只能在“四方将军”的范围内,未能成为大司马、大将军。在司马懿崛起之前,曹魏的惯例是不允许外姓人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职务。换句话说,外姓人无论武功多么出色,他们始终无法享有顶级军职。
曹魏的四方将军,依据《汉书》和《后汉书》中的规定,享有“金印紫绶”的待遇,拥有指挥自己的军队的权限。与他们平级的,还有“九卿”中的一些重要官职,如虎贲中郎将、五官中郎将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曹丕、蔡邕和袁术等人。四方将军的地位与“九卿”相当,但他们所掌握的兵权和职责却更为重要。
但就算五子良将们的地位显赫,他们仍然不能与一些更具权力的文官相提并论。例如,钟繇虽然是文官,但他在曹魏的地位绝非等闲。他不仅是魏王国的首任相国,后来更成为了魏帝国的最高司法官——廷尉。而王朗这位原本出身武将的文人,虽然在历史上并没有受到诸葛亮的“骂死”,但他的地位比许多武将要高。王朗最终也成为了三公之一——司徒,地位显然超越了五子良将。
在曹魏的体系中,除了五子良将,还有一些武将的地位也远高于他们。比如臧霸,他不仅头衔众多,而且权力更大。臧霸曾经与曹休一同征讨吴国,并且屡次获得升职,他的地位和影响力显然超过了五子良将。除此之外,像钟繇、王朗、臧霸和程昱这些外姓人物,他们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而且在曹魏的核心圈中地位也远高于五子良将。
至于五子良将中的张郃,因为寿命较长,享受了“特进”待遇,地位算是最高的。然而,臧霸、程昱等人,凭借自己独特的才能和忠诚,受到了曹操的更多重视,甚至有望晋升为三公。相比之下,五子良将虽然武功卓著,但在曹魏的政治架构中,他们的地位始终难以超越那些忠诚的外姓将领。
曹魏的外姓将领能否突破五子良将的限制,最终成为顶级军官,这个问题依然是《三国志》中的一个迷。尽管五子良将地位显赫,但曹操对于外姓将领的重视无疑表明,在曹魏的军队中,不仅仅是五子良将,许多外姓的英雄人物,其军事能力和地位同样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