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时,苏区的部分人被留下打游击。很多人认为长征的艰苦使得留在苏区的人处境更为安全,然而事实上,留守者的处境反而更加危险。首先,缺乏核心领导的游击队就像一盘散沙,随时面临敌人的围剿;其次,红军的大部队放弃了苏区,这意味着该地区不再是根据地,长期处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生存的空间极为有限。问题随之而来:为何并非所有人都选择离开,偏偏有一些人决定留下呢?这就需要从当时的战略决策来探讨。
长征的爆发,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事实上,李德与博古的错误指挥是长征发生的重要原因,这导致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按照当时的计划,主力部队将北上,留下部分人马在苏区策应。若长征最终失败,留下的人员能及时回到苏区,确保根据地不至于完全丧失。因此,剩下的3万人中,有一部分人必须留在苏区,这也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
然而,历史上留下来的人,大多与毛主席有深厚的关系。那么,为什么毛主席没有留在苏区,反而选择与大部队一同长征呢?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因素。首先,三人团——李德、博古、周恩来——掌握了红军的决策权。毛主席的许多建议常常被忽视,尤其是博古始终认为毛主席是“碍事”的存在,最终导致了湘江一战的惨重损失。至于谁走谁留,完全由三人团决定。尽管周恩来是三人团成员,但他并未参与具体的人员名单制定,他只知道大致人数,名单的具体内容则由李德与博古商定。
留在苏区的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伤病员,因身体状况不适合长途跋涉。例如,陈毅因重伤而未能参加长征,醒来后大部队已经出发,因此他选择留在苏区,进行长达三年的游击战,成为开国十大元帅中唯一未曾参与长征的人;二是反对博古、李德“左”倾路线的干部,这些人多数被留下;三是曾公开质疑李德军事指挥错误的将领,如彭德怀、刘伯承。尽管周恩来曾多次向博古劝说,认为彭、刘是红军中的军事人才,最终博古才勉强同意他们参加长征。
对于毛主席而言,博古显然是最希望将其留下的人。博古一直坚持自己对红军战略的见解,认为毛主席过于推崇游击战术,这显得有些“失面子”。因此,毛主席的亲信和家人,如陈毅、毛泽覃、何叔衡等人,被特别安排留在苏区。毛主席多次写信表示,自己愿意留在苏区,并且希望中央能够重回苏区继续开展工作,但周恩来多次劝说他随大部队出发,认为毛主席具备较强的军事能力,能为红军提供宝贵的意见。
最终,毛主席还是决定与大部队一同前往长征。遗憾的是,留在苏区的人们确实面临了极为艰难的局面。翟秋白、何叔衡、刘伯坚等人,在三年的游击战中,用生命掩护主力军的突围。方志敏、瞿秋白等伟大的革命先烈,最终被敌人俘虏,遭遇不幸。毛泽覃在苏区的牺牲,更加令人痛惜。纵使如此,留在苏区的同志们依然用血与火证明了他们的忠诚与勇敢。
反观三人团的领导错误,给红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直到遵义会议后,三人团被撤销,博古被罢免,毛主席才接掌了红军的指挥大权。经过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红军终于成功转危为安,避免了长征的彻底失败。
中国革命的道路极为艰难,然而毛主席的智慧与坚持,为党和红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