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红军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战役时遭遇了失败,不得不向西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这一事件催生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起源不仅仅源于这一战役的挫败,许多人对此持有片面的理解。实际上,红军长征背后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其中一个更是被视为千古壮举。
在20世纪30年代的某一天,美国记者斯诺来到了红军的根据地延安,期间与毛主席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谈话中,毛主席详细阐述了红军长征的深层原因。他认为,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运动,最直接的原因则是所谓的“铁桶计划”,这一计划是蒋介石在德国顾问的协助下,试图一举攻陷中央苏区,以彻底消灭红军主力,实现所谓的“戡乱”目标的一个军事构想。
然而,就在计划即将实施的关键时刻,红军地下工作者莫雄成功获取了这一计划的核心机密。他与其他地下工作者紧密协作,迅速将这一重要信息传递给了中央苏区的红军。这一情报的传递让形势变得极为紧迫,三人军事小组为了保护红军的生存力量,采纳了毛主席的建议,毅然决定将红军主力从苏区撤离。
随后的遵义会议上,毛主席重新夺回了领导权,但红军所面临的难题随之而来:下一步该向何处进发?起初,三人军事小组设想率领红军前往四川,试图在四川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根据地,以弥补在苏区失去的战斗力量。然而,四川的局势并不乐观,红军在转移的过程中频频遭遇四川地方军阀的袭击,这项计划不得不被迫搁置。
后来,张国焘则持有分裂主义的态度,试图不顾大局,返回四川进行游击。然而,历史证明了张国焘的想法过于理想化。在红军转移到四川北部期间,由于通信设施相对落后,新组建的三人军事小组无法及时获取外界信息,为此,毛主席不得不派出特使前去侦查外情。负责任务的是梁兴初,他成功获取了几份当地报纸,其中恰好有关于陕北根据地的信息。毛主席在认真阅读后,兴奋地决定率领红军进军陕北,从此确立了长征的终点。
毛主席做出这一重大决策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希望能够有计划、有序地进行红军的宣传活动,其次是为了让红军尽快开赴抗日的前线。长征期间,红军面临严重的减员,同时也迫切需要补充兵力和粮草,而陕北根据地的渐成规模恰好能在短期内缓解这一巨大的压力。
不过,陕北地区土地贫瘠、人口稀少,难以长期作为红军扩展的根据地,党中央于是开始考虑自陕北南下,扩展宣传的区域。意外而至的西安事变,让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联手行动突发,使得红军南下的计划失去意义,而国共双方开始第二次携手合作,齐心抗击日本的侵略。
斯诺根据毛主席的回忆,将长征形容为一次灵活而全面的武装宣传,通过这种具有创意的宣传方式,红军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同时,长征至陕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开展抗日民族斗争,其间发生的东征和西征都紧密围绕着这一伟大事业的展开。值得指出的是,当红军抵达陕北时,队伍的兵力仅剩3万多人,东征和西征也使红军遭受了相当程度的伤亡。尽管如此,我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与原则,表现出坚决背水一战的勇气。正是凭借着这种坚定的信念,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才得以有效推行,并为后来的全国抗战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