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征时期,红军南下为何是绝路?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迪丽瓦拉
2025-09-27 07:33:29
0

1935年,红军长征的征途上,爆发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分歧——张国焘坚持要带领红军南下,而毛泽东则坚持北上。这个选择并非只是简单的路线之争,而是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那时,张国焘拥有较多的支持者,军力更强,手中的粮草也较为充足,他所主张的南下路线引起了不少红军将领的追随,甚至许多人相信这是唯一的生路。

然而,真当红军出发南下后,才发现这条路并非所谓的退路,而是通向死亡的绝境。三次穿越草地,粮草匮乏,人力枯竭,四面受敌。红四方面军在这条道路上并不是继续推进,而是在不断陷入困境,最终几乎无法再生还。

为什么会这样?错在哪里?这是不是仅仅出现在历史书中的空泛议论?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事件,详细探讨当时发生的真相,看看当时的抉择如何一步步影响了后来的命运。

1935年6月,四川懋功,红军的三大主力终于在此会师。红四方面军的兵力几乎达到8万,而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的总兵力还不到5万。表面上,红军实现了大规模的会合,然而,在这场会师的背后,张国焘与毛泽东之间的分歧早已在悄然发酵,且冲突逐渐升级。毛泽东主张北上陕甘,而张国焘坚持南下川康。表面上,这是军事战略的分歧,实际上更深层次的是政治权力的角逐。

张国焘之所以坚持南下,原因并不简单。他认为川康地区敌军力量薄弱,适合生存;同时,该地区资源丰富,便于发展红军根据地。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张国焘希望通过南下建立自己的政治权力,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央政权”。他想要“另立山头”,甚至不惜与毛泽东的领导产生分歧。

6月18日,中共中央发布命令,要求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一道北上。但张国焘非但没有执行这一命令,反而暗中设立了“中央”,组建了“中共中央军委”,并自封为总书记。这不仅是路线分歧,更是严重的分裂行为。

随后的行动证明了张国焘的错误。为了开辟新天地,他带领红四方面军穿越了理塘、巴塘一带,朝雅安方向推进。但中央红军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决定与之决裂,秘密北渡阿坝草地,开始执行北上战略。毛泽东的这一决策,为红军赢得了主动。

而张国焘所走的南下路线,实质上将红军引入了一个死角。川藏边地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气候极端恶劣,粮食和补给严重不足,红四方面军的士兵不仅面对敌军的拦截,还要应对自然的摧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战略调整,而是在走向孤立自绝。

1936年初,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南下,进入了川康边界。他们的第一站是理塘,这里海拔极高,空气稀薄,前进的道路几乎断绝。部队在这片恶劣的环境中艰难跋涉,补给极为紧张,许多士兵因饥饿和疲劳倒下。真正的灾难出现在穿越毛儿盖草地时。那是一片高原沼泽,白天气温仍低得让人无法忍受,晚上则寒气逼人,几乎冻伤每一个士兵。这里没有村庄,没有水源,甚至没有一块能容下士兵的小土地。

根据前线报告,红军每进军五公里,士兵就已经几乎无法支撑,饭量少得可怜,一些士兵开始吃马肉和皮带,甚至将牛皮煮成汤。而医疗报告显示,由于腹泻、冻伤等问题,阵亡的士兵中,有三分之一是因为这些原因失去生命。南下的进程已经变得非常缓慢,士兵的生存几乎成了难题。

接下来,红四方面军的南下目标康定遭遇了更为严重的阻力。康定是川军的重兵防守要塞,敌军在这里设置了坚固的碉堡阵地,红军无险可攻、无险可守。最终,张国焘只能带领队伍重新折返回去。到6月时,红四方面军再次进入了草地,但这次比上一次更加糟糕。天降大雨,行军的道路被摧毁,行进的速度进一步降低,饥饿和疲劳已经让很多士兵力竭而死。基层的干部们开始公开质疑:“我们到底是在打仗,还是在送命?”

然而,在这一切困境面前,红军的中央领导层并没有停滞。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者的北上战略,不仅避免了与敌军的全面冲突,还在实践中获得了更为重要的战略和政治意义。1936年初,中央红军成功到达陕北,并与红十五军团会师。这一地区不仅气候干燥,地理环境也适合防守,更重要的是,它远离敌军的主力,可以为红军提供深远的战略纵深。

陕北成为革命的圣地,并且很快恢复了红军的战斗力,整编后的部队重新充实了粮草,士气逐渐回升。政治上,毛泽东北上的选择为党内外积累了更大的支持与信任,延安迅速成为中国共产党未来抗日的核心指挥中心。

而张国焘呢?他最后意识到南下的失败,但已经错失了与中央红军会合的最佳时机。尽管他最终带队北上,但由于行动迟缓,他错过了历史的机遇。抵达陕北后,中央领导层明确了统一指挥,张国焘的军事地位已然边缘化。他曾经梦想的“另立中央”最终落得个空想的结局。

长征的历史证明了几件事:首先,战略的选择决定了革命的成败;其次,统一领导是获得胜利的关键;最后,群众基础的坚定支持决定了最终的出路。张国焘的失败,恰恰是对这些原则的反面教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赵... 张闾琳站在祖父张作霖的墓前时,周围的人并未认出他是谁。他的声音充满情感,嘶哑而急促,尽管言辞略显不准...
原创 难... 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大致可分为三界——神、妖、人。每一界都有一位掌管者。在这些界限中,...
原创 唐... 最近有一个问题在网络上热议,直到现在它的热度才稍微有所下降,所以小编才鼓起勇气,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
原创 隋... 隋炀帝,这位皇帝一直以来都被历史评价褒贬不一。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他几乎没有受到过正面的赞扬,反而成...
原创 西... 在三国时期,蜀汉在公元263年就已经被司马昭灭掉了,但直到17年后的公元280年,西晋才最终消灭东吴...
原创 太... 前言 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与其经济命脉息息相关。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其...
原创 如... 历史的发展常常是必然的,很多人对这一点没有深刻理解,他们往往会把历史事件归结为某个个人的功劳,而忽视...
原创 守... 提到“首富”这个话题,我们常常会想到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现代的中国企业家马云、王健林,当然还有全...
原创 项... 要弄清楚鸿门宴后项羽为什么没有杀项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项伯究竟是谁。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他与项羽的父...
原创 韩... 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冬季,韩宋王朝的君主韩林儿去世。普遍认为,韩林儿的死与朱元璋的谋...
景德镇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成... 近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高倩在 2025 科普中国说·江西专场带来演讲《火之炼金术士——窑炉...
原创 刘... 前言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与变数。刘备曾三次亲自拜访诸葛亮,最终得到了他这样的智者辅助,但即便如此,...
原创 吏... 自从隋唐时期实行了三省六部制以后,这种官制形式就一直沿用至后代。在这个制度中,尚书省是负责中央行政事...
原创 她... 熟悉清代历史的读者应该知道,清朝皇室与外戚在日常交流中必须避免直接提及皇帝的名字。例如,雍正皇帝在登...
原创 彭... 1949年6月10日,刚刚划归第一野战军的18兵团181师,根据既定的作战计划,顺利到达了西安东郊。...
刘火:第一次殷墟发掘有李济吗? 不意翻出《考古》15辑。 2004年,为纪念殷墟考古七十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考古学集刊》第15辑...
原创 三... 三国演义中充满了英雄豪杰,其中许多武将的英勇和潇洒让无数男人为之倾倒与钦佩。然而,在这群英勇的男性中...
古代的一百两银子到底值现在多少... 旅游人笔记:古代社会,普通人100两银子, 有多大购买力,对标多少钱?。 那块沉甸甸的银锭,能撑起...
原创 清... 一组1900年前后的北京老照片,见证了大清灭亡前的残阳夕照。 照片拍摄者叫詹姆斯·威尔科克斯·卡拉尔...
原创 刘... 刘邓大军有42万人,而挺进大别山的队伍只有七万,为什么会有如此悬殊的差距呢?虽然我军频频获胜,但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