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征时期,红军南下为何是绝路?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迪丽瓦拉
2025-09-27 07:33:29
0

1935年,红军长征的征途上,爆发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分歧——张国焘坚持要带领红军南下,而毛泽东则坚持北上。这个选择并非只是简单的路线之争,而是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那时,张国焘拥有较多的支持者,军力更强,手中的粮草也较为充足,他所主张的南下路线引起了不少红军将领的追随,甚至许多人相信这是唯一的生路。

然而,真当红军出发南下后,才发现这条路并非所谓的退路,而是通向死亡的绝境。三次穿越草地,粮草匮乏,人力枯竭,四面受敌。红四方面军在这条道路上并不是继续推进,而是在不断陷入困境,最终几乎无法再生还。

为什么会这样?错在哪里?这是不是仅仅出现在历史书中的空泛议论?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事件,详细探讨当时发生的真相,看看当时的抉择如何一步步影响了后来的命运。

1935年6月,四川懋功,红军的三大主力终于在此会师。红四方面军的兵力几乎达到8万,而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的总兵力还不到5万。表面上,红军实现了大规模的会合,然而,在这场会师的背后,张国焘与毛泽东之间的分歧早已在悄然发酵,且冲突逐渐升级。毛泽东主张北上陕甘,而张国焘坚持南下川康。表面上,这是军事战略的分歧,实际上更深层次的是政治权力的角逐。

张国焘之所以坚持南下,原因并不简单。他认为川康地区敌军力量薄弱,适合生存;同时,该地区资源丰富,便于发展红军根据地。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张国焘希望通过南下建立自己的政治权力,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央政权”。他想要“另立山头”,甚至不惜与毛泽东的领导产生分歧。

6月18日,中共中央发布命令,要求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一道北上。但张国焘非但没有执行这一命令,反而暗中设立了“中央”,组建了“中共中央军委”,并自封为总书记。这不仅是路线分歧,更是严重的分裂行为。

随后的行动证明了张国焘的错误。为了开辟新天地,他带领红四方面军穿越了理塘、巴塘一带,朝雅安方向推进。但中央红军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决定与之决裂,秘密北渡阿坝草地,开始执行北上战略。毛泽东的这一决策,为红军赢得了主动。

而张国焘所走的南下路线,实质上将红军引入了一个死角。川藏边地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气候极端恶劣,粮食和补给严重不足,红四方面军的士兵不仅面对敌军的拦截,还要应对自然的摧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战略调整,而是在走向孤立自绝。

1936年初,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南下,进入了川康边界。他们的第一站是理塘,这里海拔极高,空气稀薄,前进的道路几乎断绝。部队在这片恶劣的环境中艰难跋涉,补给极为紧张,许多士兵因饥饿和疲劳倒下。真正的灾难出现在穿越毛儿盖草地时。那是一片高原沼泽,白天气温仍低得让人无法忍受,晚上则寒气逼人,几乎冻伤每一个士兵。这里没有村庄,没有水源,甚至没有一块能容下士兵的小土地。

根据前线报告,红军每进军五公里,士兵就已经几乎无法支撑,饭量少得可怜,一些士兵开始吃马肉和皮带,甚至将牛皮煮成汤。而医疗报告显示,由于腹泻、冻伤等问题,阵亡的士兵中,有三分之一是因为这些原因失去生命。南下的进程已经变得非常缓慢,士兵的生存几乎成了难题。

接下来,红四方面军的南下目标康定遭遇了更为严重的阻力。康定是川军的重兵防守要塞,敌军在这里设置了坚固的碉堡阵地,红军无险可攻、无险可守。最终,张国焘只能带领队伍重新折返回去。到6月时,红四方面军再次进入了草地,但这次比上一次更加糟糕。天降大雨,行军的道路被摧毁,行进的速度进一步降低,饥饿和疲劳已经让很多士兵力竭而死。基层的干部们开始公开质疑:“我们到底是在打仗,还是在送命?”

然而,在这一切困境面前,红军的中央领导层并没有停滞。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者的北上战略,不仅避免了与敌军的全面冲突,还在实践中获得了更为重要的战略和政治意义。1936年初,中央红军成功到达陕北,并与红十五军团会师。这一地区不仅气候干燥,地理环境也适合防守,更重要的是,它远离敌军的主力,可以为红军提供深远的战略纵深。

陕北成为革命的圣地,并且很快恢复了红军的战斗力,整编后的部队重新充实了粮草,士气逐渐回升。政治上,毛泽东北上的选择为党内外积累了更大的支持与信任,延安迅速成为中国共产党未来抗日的核心指挥中心。

而张国焘呢?他最后意识到南下的失败,但已经错失了与中央红军会合的最佳时机。尽管他最终带队北上,但由于行动迟缓,他错过了历史的机遇。抵达陕北后,中央领导层明确了统一指挥,张国焘的军事地位已然边缘化。他曾经梦想的“另立中央”最终落得个空想的结局。

长征的历史证明了几件事:首先,战略的选择决定了革命的成败;其次,统一领导是获得胜利的关键;最后,群众基础的坚定支持决定了最终的出路。张国焘的失败,恰恰是对这些原则的反面教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贺... 在1955年的大授衔仪式上,贺晋年的军衔在所有副兵团级干部中是最低的,只有少将衔,而且还是名义上的“...
【志解阿坝】8月4日 沙窝会议... 8月4日沙窝会议召开 历史上的今天 1935年8月4日至6日,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
原创 坤... 提到坤宁宫,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历代皇后的寝宫。毕竟,坤宁宫在传统上是皇后所居住的地方,是象征着母仪...
原创 刘...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两千多年历史中,托孤之臣屡见不鲜。然而,诸葛亮的托孤之举堪称最为独特且具有典范意义。...
原创 “... 关于是否攻打蜀国的问题,司马懿的态度始终有其独特的考量。他作为曹魏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其不伐蜀的主要...
商汤=汉谟拉比?揭示西方伪史论... 最近网友发现了一篇奇葩论文 ,论证汉谟拉比大帝其实是商汤: 这篇论文的核心观点是通过语言同源追...
原创 为... 要理解叶利钦的决策,我们首先需要分析苏联当时的困境。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苏联的局势已经陷...
原创 看... 罗伯特·赫德,一位来自英国的男人,19岁时便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作为一名翻译。他在中国的事业轨迹堪...
原创 日... 八十年后的集体失语,正改写着东亚的地缘密码。东京永田町那盆精心修剪的松树盆栽,仿佛预见了石破茂取消战...
原创 南... 趁着电影的热度,一个老话题又被网民拎出来讨论—— 朝鲜/韩国人,是否参与过南京大屠杀。 在之前的一段...
原创 刘... 1956年,刘毓标,这位曾经在华东军区装甲兵任职的政委,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抉择:他需要决定是转业...
原创 2...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曾指出,要实现刘备集团称霸天下,必须具备两个关键条件:首先是在地理上控制荆州和...
原创 六... 仓央嘉措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六世达赖喇嘛,以其尊贵身份和崇高地位,成为万人仰望的宗教领袖。然而,尽管他...
原创 袁... 在东汉末年的动荡时代,英雄辈出,时局如棋盘,波澜壮阔。袁绍作为其中一位备受瞩目的政治军事人物,其命运...
独孤修德手刃王世充,罗士信孤城... 话说王世充侥幸没被处死,奉唐高祖李渊的命令流放蜀地。他刚收拾好行李,带着家人准备从雍州(今陕西西安一...
原创 她... 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轻易地叫出其中关键人物的名字。 在杨家...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享年95岁 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当地时间8月4日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
原创 战... 宋国的兴衰:从辉煌到灭亡的历史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斗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诸侯争霸,群雄并...
原创 历... 电视剧中常常呈现“鬼子进村”的场景,通常是几名日军拿着枪冲进村庄,村民们吓得四散逃离,形象简单而直接...
原创 家... 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刘先生的书房里,有一个紫檀木盒被妥帖地安置在博古架最显眼的位置。木盒内铺着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