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叶利钦要弄垮苏联,做苏联总统不好吗?多年后才知道实情
迪丽瓦拉
2025-09-27 11:02:59
0

要理解叶利钦的决策,我们首先需要分析苏联当时的困境。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苏联的局势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中。曾经与美国争锋的超级大国,在内外交困下难以支撑。国内经济问题累积,国际形势也日益严峻,最终难以避免崩溃。

苏联的计划经济虽然在短期内看似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逐渐暴露。经济效率极低,工厂生产的商品与民众的实际需求脱节,甚至连粮食也需要依赖进口。到了1980年代,苏联经济几乎完全停滞不前。1989年,苏联的GDP增长率跌至-4.9%,1990年略微回升至-3.4%,但到了1991年,这一数据急剧暴跌至-17.8%,表明经济几乎崩溃。与此同时,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在1991年达到了惊人的140%。超市里几乎没有基本生活必需品,排队购买面包、牛奶成了日常的景象。人民生活困苦,民众的不满情绪日渐高涨,社会矛盾愈发尖锐。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拥有15个加盟共和国和上百个民族。虽然长期以来,政府采取高压政策维持着相对的统一,但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民族主义情绪开始高涨。尤其是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最先提出独立要求,接着乌克兰也在1991年举行了公投,90%的选民支持独立。白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等地也开始蠢蠢欲动。苏联当时的中央政府早已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仿佛一座岌岌可危的废墟。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上台后,实施了“公开性”和“民主化”改革,试图挽救苏联。但这一改革适得其反,媒体的自由化使得对政府的批评声浪不断,苏共的威信急剧下滑。到了1990年,苏共更是主动放弃了一党专政,允许多党制的存在,中央政府的权力因此更加分散。最致命的打击出现在1991年8月的政变,苏联一部分老派人物试图恢复旧体制,发动政变企图将戈尔巴乔夫推翻。虽然这场政变仅维持了三天,但它的失败彻底摧毁了戈尔巴乔夫的威信。叶利钦在莫斯科白宫前率领民众抗议,迅速成为英雄人物。尽管戈尔巴乔夫保住了总统位置,但其政府的公信力已然丧失,苏联的命运已然注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叶利钦作为一位具有雄心的政治家,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呢?叶利钦并非天生的救世主,也不是绝对的反派。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政治人物,既有野心也有局限。

叶利钦出生于1931年,家境贫困,父亲曾因反苏言论被关押。尽管早年生活艰苦,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乌拉尔理工学院,毕业后从事建筑工作。随后,他加入苏共,逐渐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书记一职开始崭露头角。在那段时间,叶利钦积极推动地方建设,获得了百姓的好评。1985年,戈尔巴乔夫将他调到莫斯科,先后担任建筑部长和莫斯科市委书记。他在反腐败和打击黑市方面表现出色,名声大噪。然而,由于脾气过于直率,他在1987年公开批评改革过慢,激怒了戈尔巴乔夫,导致被解除职务。尽管如此,叶利钦依然通过民选回到政治舞台,成为苏联人民代表,并在1990年当选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1991年6月,叶利钦以57.3%的选票当选为俄罗斯首任民选总统。

早期,叶利钦其实是苏共的坚定支持者,梦想通过改革改善体制。但1987年他被戈尔巴乔夫打压后,他对苏联的体制彻底失望。他在回忆录中提到,苏联的体制已无法挽救,深感压抑,认为俄罗斯只有摆脱这套体制,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那么,叶利钦为什么要拆除苏联,而不选择接过戈尔巴乔夫的总统位呢?答案不仅仅在于他的个人想法,还有当时的现实情况。叶利钦虽然有志成为苏联的总统,但他清楚这个位置已经无足轻重。苏联经济严重衰退,民族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中央政府毫无实权,成为了一个空壳。他曾说过:“俄罗斯不能再背负苏联的包袱,必须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从实际利益出发,叶利钦也没有动力去接过苏联总统的位置。作为民选总统,叶利钦在俄罗斯拥有强大的政治支持与实际权力,而戈尔巴乔夫则没有经过选举,底气相对较弱。叶利钦并不愿与戈尔巴乔夫共享权力,他希望能够在俄罗斯独立掌控政局。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叶利钦拆散苏联,更多是为了确保自己在俄罗斯的地位,而非单纯的为民族解放而斗争。苏联早已是一个空壳,叶利钦深知俄罗斯占据了苏联大部分的资源和经济实力,独立出去的好处显而易见。1991年12月8日,叶利钦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主席舒什凯维奇在别洛韦日森林签订了《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不再作为一个国际法主体存在,独联体(CIS)代替了苏联的地位。12月21日,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表示支持这一协议,最终,苏联在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体。

虽然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成为俄罗斯总统,但他并没有迎来顺风顺水的日子。他推行了“休克疗法”,试图快速转型为市场经济,但通货膨胀暴涨,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93年,叶利钦与议会爆发冲突,甚至动用了军事力量解决争端,名声因此受损。1994年和1999年,他两次与车臣发生冲突,战争未能顺利解决,反而激化了民众的不满。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卢布贬值,经济遭遇重创。最终,叶利钦在1999年12月31日宣布辞职,将权力交给普京。

叶利钦的一生毁誉参半。有些人认为他为俄罗斯打开了民主的大门,结束了苏联的专制体制;也有人批评他把国家带入了混乱,民众承受了巨大的苦难。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久加诺夫曾表示,叶利钦做出的种种决策更多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非人民福祉。

回顾历史,叶利钦并不是一个彻底的英雄,也不是绝对的恶人。他的选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合情合理,苏联的解体不可避免,而他正是那个推动这一进程的人。叶利钦的决策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虽然他的领导经历充满争议,但他的名字将永远与这一段历史紧密相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古代的一百两银子到底值现在多少... 旅游人笔记:古代社会,普通人100两银子, 有多大购买力,对标多少钱?。 那块沉甸甸的银锭,能撑起...
原创 清... 一组1900年前后的北京老照片,见证了大清灭亡前的残阳夕照。 照片拍摄者叫詹姆斯·威尔科克斯·卡拉尔...
原创 刘... 刘邓大军有42万人,而挺进大别山的队伍只有七万,为什么会有如此悬殊的差距呢?虽然我军频频获胜,但依然...
原创 朱... 有人评价说,历史上最忙碌的皇帝非朱元璋莫属。朱元璋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治理国家非常用心,但除了他圣明的...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上,是对君主的褒奖,意味着尊敬和谨慎。古人认为,如果一位君主能够时刻保持警惕,日夜谨慎行事...
原创 阿... 许多人误以为北海道自古以来就是日本列岛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北海道直到大约155年前才完全成为日本的领...
原创 中... 夏朝是中国首个世袭制朝代,标志中国从石器向青铜器时代过渡,为后世制度奠基,其存在获历史资料与考古证据...
原创 皇... 我们都知道,古代皇帝的威严是非常显赫的。无论是文朝的百官,还是普通百姓,看到皇帝时,都会恭敬地跪地叩...
原创 凭... 翻开陈胜的历史,处处显得神秘莫测。当我们把事件的时间线理清楚后,更是感到不解和惊讶。 根据《资治通鉴...
原创 司... 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与巩固,都离不开贤臣猛将的支持和百姓的拥护。除此之外,还需要顺应历史的潮流...
原创 大... 大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政权,至今在很多人的心中仍然充满争议。尽管如此,有一点是无...
原创 文...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期间经历了二十四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风貌。尽管在不同...
文史|明末清初夏县名宦、乡贤张... 保存于夏县司马光墓文物保护所的《侍御张君墓志铭》石刻,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立石,是迄今为止夏县...
原创 玛... 玛雅文明是美洲古代文明之一,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玛雅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原创 一... 大明通行宝钞这东西,说起来真挺讽刺的。明明印着 “天下通行” 四个篆字,边框还刻着龙纹,看着挺唬人,...
原创 刘... 刘备为何选择娶孙尚香?在中国古代,婚姻往往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家族乃至国家之间的联姻。刘备与孙...
原创 秦... 我们并不推崇封建王朝那种集权专制的政治体制,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反感。然而,秦始皇作为封建王朝的奠基人之...
原创 赤...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惨败,并不仅仅是因为他麾下谋士的智谋下降,而是受到了许多复杂因素的...
原创 三... 提到三国时期的北伐,大家通常会想到蜀汉的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然而,东吴似乎总给人一种保守自守的印象。实...
从射石没镞到千矢挽澜,古代神箭... 全文共2870字 | 阅读需6分钟 漫漫史籍中,以弓箭扬名的英杰豪侠着实不少。在中国古代,射艺是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