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生子当如孙仲谋”,大家第一反应便是辛弃疾在夸孙权的英明,但如果你听到“猘儿难与争锋也”这句话,可能会有点迷茫,因为这是曹操说的。细究这句话,你会发现其中的“猘儿”指的是小疯狗,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实在懒得和这只小疯狗争斗。想象一下,曹操当时说这话的情形,或许带着一种气愤到极点的咬牙切齿。作为汉朝的丞相,曹操还能保持风度,却直接骂对方是“小疯狗”,这足以说明他当时的愤怒,也展现出孙策的强悍。
更有意思的是,曹操口中的这位“疯狗”,正是东吴的人。很多人提起东吴,总是先想到孙权,而孙权无疑是这块历史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但实际情况是,曹操并不觉得孙权构成威胁,真正让他生气的是孙策,孙权的哥哥,一个历史上较为低调的英雄。孙策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人,表面上,他或许像个勇猛的战士,但他在宫廷中的手腕更为高明。他懂得用人如张昭、周瑜等,为后来的东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曹操到底为什么会生这么大的气?让我们从孙策的家族背景说起。东汉末年,孙策的父亲孙坚,原本只是袁氏麾下的小部将,直到他带兵来到南阳,才为袁术效力。而袁术控制了大部分资源,孙坚虽然战死,但袁术显然并不打算关心孙坚的儿子孙策。年仅17岁的孙策似乎注定要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被边缘化,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
孙策并非不知情,他清楚袁术的心机,也知道自己面临的困境。那时他既没有足够的资源,也没有强大的支持。有人推荐他去请一位避难在扬州的名士,叫张纮。张纮并非一开始就轻易答应出山,但孙策并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表达自己的诚意。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张纮最终愿意支持他,并且给了他重要的建议:“如果你想立足天下,南下江东或许是条活路。”
于是,孙策开始在张纮的帮助下,花费了两三年的时间积累人力资源,并重新联系起父亲的旧部。黄盖、程普这些英雄将领也加入了孙策的阵营。通过一次巧妙的机会,孙策成功地进驻了江东。那个时候,江东的形势确实很艰难,地域荒凉,百姓贫困。但孙策并不畏惧,他带着强烈的信心和决心,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他的征战。
短短六年,孙策已经基本控制了江东六郡,并将都会定在了会稽。对于当时的许多地方来说,孙策的迅速崛起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此时,袁绍和曹操的冲突已开始逐渐加剧,尤其是在200年,官渡之战爆发时,孙策也不幸遇刺。即使在死亡的阴影下,孙策依然表现出了非凡的远见,他临终时对弟弟孙权说了两句深思熟虑的话:“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孙策这番话显示出他对弟弟的深厚信任,认为自己可能无法亲手完成统一大业,但孙权在治理江东、平定乱局上,必定可以凭借周瑜和张昭的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孙权真的听从了哥哥的遗言吗?表面上,孙权确实依照孙策的意思任用了周瑜和张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周瑜早逝后,很多事未曾彻底完成,而张昭的政治地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孙权一度设立了丞相职务,但却在张昭坚持直言指出错误时,选择将其排除在外。
张昭曾是孙策的重要智囊,他的政治远见和智慧,是江东得以崛起的重要原因。然而,孙权却选择了在权力的斗争中削弱张昭的影响力,最终,张昭宁可退隐不再干预政事。这与孙策生前三番五次请求张纮出山形成了鲜明对比。
由此可见,孙权虽然继承了江东,但并没有充分利用哥哥所留下的人才资源。在吕蒙、鲁肃等人的辅佐下,孙权的江东逐渐有了强势的基础,但却始终未能达到孙策时期的高度。更为重要的是,孙权在称帝之后,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而自己的哥哥孙策仅被追封为长沙王,这反映了孙权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刻意压制了孙策的影响力,甚至无视了他兄长为江东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最终,这种政治上的权谋导致了东吴的内部分裂,也使得三国统一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孙权的长远眼光与孙策的短期战略,似乎最终让东吴错失了真正统一的机会,而他自己的王朝也未能持续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