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奴隶制盛行的社会中,存在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活人殉葬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奴隶主在自己去世后,常常要求自己的奴隶们一同殉葬,以确保在另一个世界中继续接受他的命令与控制。这种深深扎根于古代中原王朝的殉葬习俗,在明朝之前的近千年间已经逐渐衰退,但是当朱元璋登基之后,他却重新将这一令人不安的制度复兴。朱元璋的想法相当深邃,他认为,自己去世后绝不能让后宫的嫔妃们继续留在宫中,以免滋生权力斗争的隐患。为了保全自己的太孙不受干涉,他决定对所有的嫔妃一概而论,实施清理政策,以绝后患。
面对这种极端的措施,三四十个嫔妃和宠幸过的宫人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抉择。虽然有些嫔妃性格柔弱,可能看似不会制造风波,朱元璋依旧没有留下任何退路,最终采取了一刀切的政策,所有嫔妃不得不陪着他一同陨落。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最终却出现了一位漏网之鱼,她就是张美人。张美人早已做好了两种殉葬方式的准备,一是自尽,二是绝食,但是当她意外接到了圣旨,才幸免于难。
张美人为何能够逃过这一劫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便是她命运的写照。在一场后宫的严酷争斗中,嫔妃们为了争夺皇上的宠爱,纷纷竭力想要为朱元璋生下儿子,而张美人则因运气不佳,仅生下一位女儿,这位公主便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儿,名叫宝庆公主。在1395年,这年已近古稀之年的朱元璋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女儿,心中自然欢喜不已,将她封为宝庆公主。而张美人却没有像其他嫔妃那样欢欣鼓舞,因未能生下儿子而感到无奈,只好认命接受这一现实。
尽管如此,张美人看到有其他嫔妃无儿无女的处境,不由心生感慨,并因此对宝庆公主极为宠爱,竭诚倾尽所有来抚养她。就在小公主三岁的时候,朱元璋却因长期积劳而生重病,作为宠妃的张美人每天都不离开他的寝宫,悉心照顾。年幼的宝庆公主对于母亲的依赖尤为明显,因此总是跟在张美人身后,然而身为天子的朱元璋却始终没有关注到这个幼小的生命。
朱元璋的病情愈发严重,众多大臣和嫔妃围在他的床前探望他,但他心中清楚,这些人来探病绝非出于真心,很多人只是图谋私利。他对那些虚情假意的关心感到愤懑,几乎想要将他们一一处死。然而,当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紧抓着张美人衣袖的宝庆公主时,才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她眼中的真诚与关切。尽管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交情,宝庆公主却在无意中透出一份天真而纯粹的爱。
这一刻,朱元璋才意识到,在病重期间,只有这个他几乎忽视的小女儿真实地关心着自己的安危。当他和蔼地询问公主:“父皇的病会好吗?”小公主天真地回答说:“喝完药,好好睡一觉就会好的。”朱元璋又问:“你觉得父皇会死吗?”话音未落,宝庆公主就哽咽地哭了出来,坚定而清晰地回应道:“父皇是不会死的。”这一刻,朱元璋被女儿发自内心的情感所触动,冰冷的心中似乎升起了一丝暖意。虽然他已无力再多言,最后只能让张美人把小公主带走,公主边走边泣不成声,呼喊着“父亲不会死的”。
在这样的哭喊声中,朱元璋冰冷的心灵似乎被一点点融化。经过几个月的煎熬,朱元璋于公元1398年6月24日去世,此时所有的嫔妃都明了自己将要面临的命运,每个人都在痛哭流涕,心中充满了不公平的愤懑与怨恨,张美人也如是。但就在这愁苦时刻,内侍送来的圣旨却给了张美人一个意外的惊喜,圣旨特别提到39位嫔妃和宫人皆需殉葬,唯独张美人因女儿尚小免于殉葬,任务是抚养公主长大成人。
此时的张美人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为女儿的逃命感到高兴,却又因曾经对这个小女孩的不满与嫌弃而感到无比愧疚。正是宝庆公主纯净无邪的爱,让曾经风光的母亲在绝境中得以重生,才使她意识到生命中的一切缘由与价值,深刻反思着她对女儿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