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见证满清盛衰的帝国夏都
迪丽瓦拉
2025-09-27 20:04:03
0

作为典型的外族王朝,满清自问鼎中原之日起,就对关内气候表现出极不适应。哪怕几代人慢慢熟悉,依旧渴望在京师附近拥有一处避暑圣地,顺便用来强化对草原地区的及时响应。

于是,大名鼎鼎的承德避暑山庄孕育而生。从康熙下令开工,到乾隆时期扩建至极限,再到后来的阴谋制定中心,这座夏宫实际上见证着满清王朝兴衰荣辱。

外族王朝的标配

避暑山庄的前世就是忽必烈的元上都

事实上,建设避暑山庄的思维并非满人首创,而是典型外族征服帝国的结构性标配。早在1256年,忽必烈就命刘秉忠到滦河边建设元上都,作为重心逐步南移的必要过度。后来又将首府搬迁至燕京,原先的行在就自动转变为夏都。不仅作为草原贵胄们的避暑圣地,更是君主联络草原故地的核心纽带。

然而,这类旷野宫城往往难以扩大为真正中心,也就缺乏吸引普通定居者的区位红利。忽必烈多次推出免税政策来吸引人口,最后还是默认其中的大部回迁内地求生。以至于到王朝末年,红巾军一路烧杀掳掠至门口,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抵抗。后来的朱元璋曾计划利用其遗址驻军,还是被篡位者朱棣下令撤除。

今天的元上都遗址

相比之下,满清因入关之初的财政窘迫,没有立即开建类似项目。每当夏日炎炎,八旗贵胄们就会选择去西苑或南苑暂避热浪。康熙皇帝为改善条件,又派人到更远处建造畅春园与澄心园,终究是不能缓解多少气温难题。考虑到他前期关心的要务,主要是分布在南方的三藩和郑氏集团,也就不方便经常跑回盛京故地度假。直至1683年拿下台湾,终于有心思将目标重新转回北方。

此后,清军的主战场由亚热带季风区调整至蛮荒塞外。先是1685-86年的两次雅克萨之战,继而又同西北方的准格尔汗国爆发冲突,渐渐感觉到需要一个更靠前沿的临时指挥部。同时,以喀尔克为首的东蒙古各部,成为拒止强敌的缓冲地带。远在京师的皇帝务必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迅速获悉可能存在的背叛行为,并及时调配资源予以关键驰援。加之蒙古王公们担心南下感染瘟疫,就只能选一处折中地点相会。

来自准格尔汗国的威胁让清廷把目光聚焦于草原

起初,康熙的做法相当实诚。经常亲自赴塞外北巡,落脚于多尔衮留下的喀喇河屯行宫。后来考虑到位置过于靠南,规模不够大气,风景也相当普通,便决心重修一座崭新的夏宫替代。1701年,他从喜峰口赶往木兰围场,回程途中在喀喇河屯行宫附近的武烈河谷扎营。当即意识到那里的风景蔚然深秀,而且周围没有居民、墓地打搅,便决定在此开新宫。

避暑山庄的位置由康熙在北巡途中亲自挑选

即便耗费相当国力,康熙时代的避暑山庄仍旧只是一个雏形。比如以湖区为土方调配中心,挖湖120万m³,再利用这些土石头堆筑如意洲等六座人工岛,以及及西岸的成片假山。接着在武烈河上游筑七道拦水坝,引河水入湖,又设暗沟穿宫墙泄洪。最后才是36栋正宫,确保接见蒙古王公等外交活动的正常推进。

公元1713年,避暑山庄第一期大功告成。康熙亲自命名其中“三十六景”,还专门为某些喜欢的区域题诗。至于更加奢华的宫殿区,则几乎是按紫禁城结构,原封不动的复刻过来。外围还有多座寺庙,采用蒙古或西藏风格,满足外交活动间隙的宗教加成。

17世纪 画家冷枚所绘避暑山庄图

十全老人的疯狂

由于过度繁忙雍正的大部分娱乐时间都留在圆明园

公元1722年,雍正继位后接过整座避暑山庄。由于生性谨慎、提倡克制,整个夏宫没有任何扩建增补,仅对湖区驳岸、宫墙及庙宇进行岁修。只留下一套完善的《热河园庭现行则例》,为日后乾隆帝大肆扩建奠定制度框架。

果然,后者在1741年开启避暑山庄第二期工程,陆续忙活到1792年才宣告收尾。其主旨在于仿照苏州园林风格,把江南的狮子林、金山寺、六和塔等名胜都复制入园。乾隆还刻意模仿皇爷爷事迹,一共完成自己的“新三十六景”,同样是亲自题词命名。

乾隆扩大后的避暑山庄规模远超康熙时期

此外,正宫东侧要扩建勤政殿,增设四知书屋,形成“听政—燕寝—书斋”的完备功能链。湖区面积增大到60万m³,增筑烟雨楼等20余组景点,还首次引入太湖石与黄石掇山技艺。

至于外围的寺庙区,将一口气同步开工11座庙宇。其中重点,莫过于仿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之庙,以及仿扎什伦布寺的须弥福寿之庙。简而言之,就是参照京师脚跟前的圆明园,将帝国治下的人文奇观都纳入其中,甚至是更进一步。每当君王置身其中,就会产生自己能纵览九州的至尊豪迈。而且距木兰围场不远,策马即可享受草原风情,向一众蒙古王公展现天子风采。

乾隆在避暑山庄万树园宴请杜尔伯特部首领

当然,如此铺张奢靡的代价相当高昂。据后世学者估算,这些工程前后征用民夫约100万人次,消耗木材20万株、石料12万m³、砖瓦3300万块、黄金30000两、铜110公吨。直接花费的料银就多达1000-1200万两。

若考虑到间接运费、力役折价和地方摊派等花销,则可以再翻一番至2 000–2500万两,相当于乾隆中期全国年财政收入的 1/3!

为确保避暑山庄的正常运转,清廷在周围设置道路、仓库、兵站,乃至仅供达官贵胄居住的小型驿站宫殿。热河附近的100多座皇庄,每年进奉2万石粮食、30万束马草、1200万斤烧柴。至于猪、羊、鸡鸭、蔬菜、野味、奶制品供应,全都按照“庄头册”进行摊派。

乾隆扩建避暑山庄的部分花销

阴谋与衰败

19世纪的避暑山庄地图

公元1799年,嘉庆帝终于熬死长寿老爹,完全执掌帝国朝政。苦于前人留下亏空过于硕大,根本无法靠抄家和珅等特殊措施弥补,满清王朝正式由巅峰坠落至下降周期。避暑山庄随之沉寂,偶尔才有机会重现往日荣光。直至道光皇帝继位,不再巡行塞外,还将文物集中于正宫,陆续撤运回北京。

此后40年,避暑山庄完全处于空置状态,连日常维护经费都难以获取。偌大的园区很快原形毕露,出现多处建筑损坏、倒塌景象。

避暑山庄的偏远位置使其躲过圆明园的结局

在此期间,清廷遭遇严重内忧外患,被迫签署《南京条约》,继而又与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展开激战。咸丰皇帝眼看京师陷落,才想起北面有个避暑山庄可供躲避,再次启用这座落魄夏都。不仅仅是出于安全考虑,更是能在舆论上敷衍过去。岂料抵达后就卧床不起,成为死在那里唯一君主。

于是,避暑山庄开启自己的第三阶段,见证一个女人完成惊天密谋。随着年幼的同治帝继位,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与恭亲王奕䜣合谋,在辛酉政变中肃清顾命八大臣势力。巧合的是,这场权斗的武力担当,正是出生蒙古八旗的名将曾格林沁。

避暑山庄也是慈禧崛起的地方

可惜,风波本身不过是避暑山庄的回光返照。从同治帝时代起,清廷正式下令停止修葺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任由其在来自蒙古高原的劲风吹拂下塌废。

彼时,爱新觉罗皇族虽霸占高位,源自关外的叶赫那拉氏仍掌握相当话语权,但军政事务已不可避免的旁落至汉臣手中。曾经的外族征服帝国,正加速丧失对许多边疆区的稳固压制,反而对内地、南方沿海依赖加深。

南方汉臣崛起与北方避暑山庄破败正好呈反比

正因如此,象征联通关内外的避暑山庄完成历史使命,进一步沦为遗址废墟。之后的日子里,它将在民国地方派、日本侵略军、伪满洲国当局和新中国之间多次易手。残存文物完全流散,大部分建筑彻底毁坏。

哪怕在70年代迎来全面整修,又在90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至今仍是相当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旧时盛况早就难以重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蜀... 王平,最初是曹操麾下的一名部将。在汉中之战之后,王平选择投降于刘备,并被任命为牙门将,步入了新的征程...
原创 刘... 刘备在临终前深知生死无常,尽管他心中明白自己终究会迎来死亡,但在他病重之际,未曾料到这一天竟会来得如...
原创 三... 五大西凉名将——董卓 董卓是东汉末年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名字伴随着权力与残酷交织的传奇故事。作...
原创 秦... 说起秦朝那 “书同文” 啊,可真是件有意思的事儿。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就想着把文字给捋顺了,你都不知道...
原创 如... 如果诸葛亮投奔曹操,情况或许会与历史上不同,但即使如此,曹操也未必能彻底战胜刘备,甚至刘备或许最终能...
原创 街... 蜀国的境况,若从一开始来看,便是充满了种种困难与挑战。尤其在街亭之战之前,战场的形势早已错综复杂。蜀...
不要对金价焦虑!在三国时期,黄... 最近,黄金市场上演 “速度与激情”,价格犹如坐过山车一样刺激,直接把不少投资者干懵圈,陷入 “黄金焦...
原创 太... 要说汉武帝整的那出,设太学培养人,还只让读儒家的书,这事儿啊,影响可真够长远的。 那会儿汉朝刚过了 ...
原创 击... 东汉末年,天灾人祸交织,天下动荡不安,各地的英雄豪杰纷纷崛起,争相角逐,整个社会弥漫着血腥与混乱的气...
原创 对...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很多人提到清朝时常联想到近代的衰退、腐朽、失败以及丧失国家主权的屈...
原创 原... 在战国历史的动荡年代,烽火遍地,八方强国争相吞并周边土地,富国强兵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为了实现国...
原创 德... 1864年,在普鲁士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巧妙领导下,普鲁士开启了旨在统一整个德国的军事行动。在这一...
沈敏迪:破译战国典籍中的文化密... 图①:已经出版的14辑清华简整理报告。 图②:清华简《系年》(局部)。 图③:清华简《算表》(局部)...
原创 战... 公元前353年,齐国的大将田忌联合军师孙膑展开了一场被誉为经典的战役——围魏救赵。战场上,田忌与孙膑...
秦国能一统天下的关键是什么? 战国烽烟弥漫七雄并立,为何最终是那个偏居西陲、曾被东方诸国视为“虎狼”的秦国,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
原创 放...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为惨烈的战争。白起凭借一战坑杀赵国45万军队,使得赵国的国力严重衰退。许...
原创 杀... 引言 唐代的诗人曹松在《己亥岁二首》一诗中写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道出了战争...
原创 东... 东吴(吴国)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地方政权,位于东南地区,仅次于魏国,实力较强,是当时的第二大国。从某...
原创 周... 谦卑包容——王者风范的底色 在青铜器上镌刻的周礼中,谦卑包容并非弱者的姿态,而是王者气象的底色。周礼...
原创 大... 在考察大禹之前,我们需要首先回顾中国古代的五帝时代。在《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中,历史学家司马迁详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