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东吴的将领潘璋仅是一个“打酱油”的小角色,虽然在故事中有过几次出场,但几乎都以失败告终,最后甚至被关羽的儿子关兴斩杀。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三国演义》虽然在历史背景上真实复现了许多事件,但其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多有虚构。而在史实中,潘璋的成就和战斗力却远超小说中的描绘。他不仅跻身“江东十二虎臣”,还成功擒获了关羽,挫败刘备,并于多次战斗中击败了曹魏的强大军队。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潘璋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首先,我们来看潘璋早年的背景。他字文珪,来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在东汉末年,战乱频繁,民众纷纷逃离家园,寻找安全的避难所。潘璋也不例外,于是他来到江东这片相对安宁的土地。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当时年仅十五岁的孙权刚被任命为阳羡(今江苏宜兴)的长官。正是在这个时候,潘璋投身于孙权的麾下,成为了他的重要部下。潘璋性格豪爽,嗜酒如命,常常在酒家赊酒,每当债主上门讨债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表示等自己富贵了再来还钱。
孙权性情开朗,特别欣赏潘璋的个性,随即任命他负责招募士兵。潘璋在短时间内成功招募到百余名勇士,因而被提升为将领,并在讨伐山贼的过程中赢得了战功,成为“署别部司马”。后来在负责吴郡的治安时,潘璋更是斩获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功抵御了多次刘表派兵的骚扰,并将盗贼绳之以法,使得“寇不入境”。不久之后,他又兼任建昌县的职务,治理恶民及地方治安,耗时不过两个月便平定了叛乱,并组织起了八百人的卫队。
再来关注潘璋的出色战绩。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潘璋随孙权攻打合肥城时,遭遇到曹魏名将张辽的强烈反击。在这场关键的战斗中,陈武战死,宋谦和徐盛也皆败退,东吴军队一度陷入大败的窘境。紧要关头,潘璋挺身而出,他果断斩杀了两名逃兵,重整军心,与张辽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孙权对此大加赞赏,事后将潘璋加封为偏将军,领指挥百校,并驻扎在半州,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决定暗中袭击荆州,潘璋也是出战队伍之一。当孙权成功夺取荆州后,随即派潘璋和朱然去切断关羽的退路。潘璋到达临沮后,驻扎在夹石,结果他的部下马忠成功俘获了关羽以及关羽的儿子平、都督赵累等人。为此,孙权对潘璋给予了极高的赞赏,他特意将宜都、秭归两县划归为固陵郡,并任命潘璋为太守和振威将军,同时授予他溧阳侯的封号。
随着时间的推移,潘璋在军中得到了更大的责任。甘宁去世后,他接管了甘宁的部队,尽管手下只有几千人,但潘璋在战场上却表现得勇气可嘉,威风凛凛,仿佛他的部队也是千军万马。不久后,当刘备亲自统领大军讨伐东吴时,潘璋也加入了夷陵之战。在这场异常激烈的战斗中,他表现得极为突出,成功斩杀了刘备的护军冯习等人,所杀敌军甚众,经历了一次辉煌的胜利。因战功赫赫,潘璋被封为平北将军,并担当襄阳太守。
夷陵之战刚刚结束不久,魏主曹丕便发动了针对东吴的大规模攻势,派遣三路大军进攻。当时,曹魏的名将夏侯尚围困了南郡,他将三万名士兵分成几支,企图利用浮桥跨越江面。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潘璋清醒地认识到“魏势始盛,江水又浅,未可与战”,于是他采取了极富战术智慧的举动,将部队迁往魏军的上游五十里处,伐木几百万束,准备对浮桥实施火攻。魏军闻讯后,果然不敢再前进,被迫撤兵,东吴成功保住了这片土地。后来,孙权称帝,潘璋被封为后将军,但不幸的是,在嘉禾三年(公元234年),潘璋因病去世,留下了一段令人怀念的传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