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河北邯郸风正村的村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西装革履,手中拿着已经泛黄的中文族谱,语气哽咽地说:“我们回家了!”这些“外国人”讲着不太流利的中文,带着深情的目光望着这片土地,令村民们大吃一惊。村民翻开自家的族谱,赫然发现,这些“韩国人”的名字竟然和田氏宗亲的名字一一对应。367年后的血脉相认,在这一瞬间成了历史的奇迹。
这个在韩国军政商界影响深远的家族,为什么一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要从明朝末年的一场动荡开始说起。
1637年,明朝风雨飘摇,河北广平府风正村的田好谦原本是一名儒商。由于家族与朝鲜的贸易往来,他冒着巨大的风险前往朝鲜讨回欠款。途中,他不幸被清军劫掠,逃亡过程中,田好谦混入了难民队伍,最终辗转来到朝鲜的鸭绿江边。
当时,衣衫褴褛的田好谦饥寒交迫,依然坚守着自尊。当朝鲜的士兵投掷食物给他时,他严肃地回应:“我是中华礼仪之邦的子民,岂能食嗟来之食?”这一番气节打动了朝鲜将领具公,具公立即以礼相待,并邀请田好谦为其幕僚。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过人的胆略,田好谦帮助具公平定了朝鲜国内的叛乱,迅速获得了朝鲜国王的青睐,成为了通政大夫(二品官员)。
虽然他在朝鲜娶妻生子,官居高位,但每晚他都背对着朝鲜的天际,深深怀念故乡。他在汉城郊外仿照家乡的风正村建起了一座“风正村”,种下了槐树,修建了关帝庙,想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自己内心的乡愁。临终时,他紧紧握住子孙们的双手,告诫他们:“我们的根在广平府风正村,纵使千年,亦不可忘!”此后,“认祖归宗”便成为田氏家族的家训。
1706年,田好谦的次子田会一趁出使清朝之机,携带父亲的画像和族谱去京城寻找亲人,可惜因为战乱与风正村的族人失去了联系。最终,田会一痛哭流涕地立下规矩:“凡田氏子孙,墓碑必刻‘广平府田氏’,族谱永用汉字书写。”
接下来的三百年里,田氏家族在朝鲜扎根生息,家族成员不断官至国相、节度使等高职。然而,无论地位多么显赫,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身份是中国人。每年除夕,他们都会朝北祭祖;每年元宵,他们仿效江南挂灯;即便身在朝鲜,墓碑上的汉字也代代传承着“根”的信仰。
在20世纪30年代,风正村的田氏族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日军封锁线,前往朝鲜寻亲,然而由于战火纷飞,他们最终未能如愿归乡;朝鲜战争爆发后,中韩断交,田氏家族两地的联系完全中断。
进入90年代,韩国田氏第十九代孙田文埈从小便听着祖父的遗训长大,他记得祖父曾说:“我死也要埋回风正村!” 1992年,在中韩建交后,已经是韩国高丽海运CEO的田文埈,不顾商界繁忙,斥资在中国设立五个办事处,专门为找寻“广平府”的踪迹而努力。经过长时间的寻找,历经数十年后,终于在2004年通过青岛侨办与风正村的书记田连平取得了联系。
2004年9月5日,在青岛的一个会议室里,田文埈满怀激动地展开了一份虫蛀泛黄的族谱,而田连平则拿出了风正村保存的明代田氏宗谱。当两本族谱中出现“田好谦”这三个字时,会议室内的族人们泪如泉涌——367年的离散,终于在这一刻结束。
一个月后,田文埈带领韩国宗亲代表团回到故乡,风正村的田氏族人按照古礼迎接他们的归来。现场鸣炮21响,献上五谷祭品,诵读认祖祭文。90岁的韩国宗亲田明焕,握着父亲的画像,泪流满面:“父亲,我们回家了!”
认亲后,韩国田氏家族不仅捐资设立了“明焕奖学金”资助贫困学子,还促成了韩国与邯郸之间的多项合作,乡愁在他们的心中化作了报效桑梓的力量。
至今,每年清明节,总会有一群“韩国人”来到风正村,跪拜在田氏祖坟前,三跪九叩,恭敬祭拜。虽然他们的身份证上写着“韩籍”,但他们依然笃定地说:“田氏的魂,永远在中国。”
风正村至今仍矗立着一棵古老的槐树,据说它已有600年的历史。田氏族人常说:“这是田好谦亲手栽下的,根深深扎在地下,枝叶却伸向朝鲜。”这棵槐树,正如田氏家族的命运,虽然身处四海,根系却永远扎在故土。
经过367年,田氏家族跨越明清民国至新中国,凭借一部族谱证明了一个事实:文化的血脉,比任何疆域的变迁都更加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