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迅速崛起,利用这场战役的胜利大举进攻,成功占领了荆州、益州和汉中等重要地域,实力迅速增强,展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与此同时,刘备的二弟、五虎上将之一的关羽,为了有效地支持刘备彻底击败曹操,决定从荆州出兵,向北挺进,先后攻取了襄阳、樊城,逐步逼近曹操的根据地许昌。然而,没过多久,关羽却因战局不利而遭遇败绩,退回到麦城。这一时期有传闻称,他曾借飞鸽向诸葛亮求援,然而诸葛亮并未出兵相助。这个决定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首先,荆州失陷之后,益州与关羽的军队之间已无法形成直接的军事支援通道;其次,刘备刚刚收复汉中,部队正处于休整状态,若贸然出征,无疑是源于孤注一掷。
关于关羽北伐的军事行动,我们需要理清其求援的具体时间和背景。关羽的北伐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他急起直追地攻克襄阳,凭借强大的水军之力一举水淹七军,生擒敌将于禁,斩杀曹军名将庞德。第二阶段,他与徐晃的军队对峙,双方在战场上难分高下,面对不利局面,关羽从荆州不断调兵前往前线,以图稳住战局。第三阶段则是荆州被东吴的吕蒙发起突袭,整个局势陡然逆转,关羽的军心因此大乱,使他不得不退回麦城。实质上,在前两个阶段,关羽士气高涨,性格中傲慢的一面使他没有寻求诸葛亮的帮助。因此,求援的行为显然是在第三阶段,飞鸽的消息只需短短两日便能抵达成都,时间上也足够宽裕。
那么,诸葛亮为何没有选择出兵相救呢?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他认为出兵已失去实际意义。当时,荆州的绝大部分领土已完全落入东吴之手,若要援救关羽,诸葛亮必须控制夷陵、秭归等战略地区,方能形成有效支援的路线,这条路线复杂且艰难,诸葛亮对此了然于心。
这条救援之路的地形复杂、山脉纵横,敌方防御工事坚固,易守难攻。即便诸葛亮能够带领大军强攻占据城池,打通道路来援救关羽,但他需要经历漫长的战斗与拖延。在此期间,关羽可能已经成功突围或者遭遇全军覆没,总体而言,关羽不可能耐心等待诸葛亮的大军来救援。此外,时间节点的特殊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刘备与诸葛亮刚与曹操经历了一场激战,成功掌握汉中之地,军队正处于休整阶段,且距离荆州的行军路途更是遥远。
在这种情况下,若贸然出征援救关羽,不仅过于仓促,可能导致士兵们的疲惫不堪,反而无意中削弱了蜀汉的整体实力。如果在这个时候遭到魏国或吴国的攻击,则蜀汉的根基将会陷入动荡。诸葛亮心中自有取舍,必须平衡蜀汉的利益与军队的安危,因此他无可奈何地决定不向荆州派遣增援。
综上来看,关羽是在败退麦城后才向诸葛亮求援的,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很难再度派兵与关羽会合,且救援行动的冒险性极大。为了稳固蜀汉的政权,诸葛亮深知不应冒此风险。最终,关羽在苦无援助的情况下走投无路,父子二人被困于东吴的重围,至此英雄最终以惨烈的结局结束了他传奇一生的故事,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令人铭记的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