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邱清泉在徐州接到一个消息:“飞将军”孙元良被任命为16兵团司令官,并兼任徐州“剿总”郑州前进指挥部副主任。这个消息让邱清泉不禁替杜聿明担心起来:“让孙飞将带兵?杜老总这回可得头疼了。”除了邱清泉,另一位对孙元良担任此职表示强烈不安的人是宋希濂。原本,宋希濂是准备接替杜聿明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但一听到孙元良要来,他立刻变卦,坚决表示不愿与孙元良同处一个战场。无奈之下,蒋介石只能决定让杜聿明留下。
客观来说,孙元良并非是无法指挥作战的无能之辈,毕竟在黄埔一期中,他的晋升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他对于战场的危险有着极高的敏感性,这让他具备了成为名将的潜力。然而,孙元良的潜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每当战场上出现危险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应对危险,而是如何逃跑。若他能与部队一同撤退,或许还可以理解,但他更倾向于自己独自逃跑。
南京保卫战中,当唐生智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并宣布要突围时,其他负责任的将领们纷纷回到部队指挥突围,部分责任较轻的将领则通过电话命令部队突围,而像孙元良这样的人,他既没有回部队,也没有打电话,只是悄无声息地自己逃跑了。孙元良在挹江门被宋希濂拦住时,他甚至抛下了自己的卫兵,独自逃跑。
宋希濂不仅仅因为孙元良抛弃部队逃跑而对他不满,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孙元良的贪婪。在淞沪会战时,孙元良将全国慰问部队的慰问品以及战区附近纱场的棉纱偷偷卖掉,将得来的钱款私吞。这个情况是宋希濂的兄长,88师军需主任宋尚鲁告诉他的。
孙元良逃离南京后,不仅没有及时到汉口报到,还编造谎言声称自己带着南京突围出来的一些残部在栖霞山打游击。这引起了宋希濂等人的愤怒,他们向上级举报了孙元良。令人惊讶的是,孙元良居然以被诬告为由免去了处分,得到了蒋介石的宽恕,并由顾祝同、张文白等人保释,最终还被任命为第20军团副军团长。
孙元良之所以能逃过惩罚,有两大原因:一方面,黄埔一期生数量稀少,蒋介石心软;另一方面,孙元良通过陈诚的门路,向其表示效忠,以此为借口保住了自己的位置。通过这些努力,孙元良不仅免受处分,还得到升职。
然而,这个宽容的决定最终带来了恶果。在随后的战斗中,多个黄埔一期的将领如龙慕寒、黄杰等人也曾因擅自脱离战场受到惩罚。如果蒋介石在孙元良的问题上做出更为严格的处理,也许这些后来的问题就不会发生。
直到1944年7月,孙元良才重新获得带兵的机会。由于豫湘桂会战的失利,日军已经逼近贵州,重庆迫切需要增援,于是孙元良被任命为第29军军长,带领新组建的部队赴贵州作战。尽管新部队战斗经验不足,孙元良依然凭借着杨森的第27集团军等部队的支援成功守住了局势,并因此获得了“青白”勋章。抗战胜利后,孙元良因关系及亲戚孙震的帮助,先后担任重庆警备司令和整47军军长。
1948年,孙震辞去职务,孙元良接任了父亲遗留的军权,成为16兵团司令官。然而,他的表现依然没有任何变化。在担任司令官期间,他就显示出对军饷的处理极为不当,竟然通过私自变卖部队存粮来组建“快速纵队”,然而这些纵队的装备并未得到应有的补充。尽管装备中有美制轮式装甲车和榴弹炮,但依然无法填补实际的战斗需求。
在淮海战役中,孙元良不仅未能有效指挥,还因提前撤退导致兵力损失惨重。尤其是在与华野的接触中,孙元良更是选择了独自撤退,并炸毁了大量装备。结果,第2快速纵队的许多士兵被困在敌军的包围中,最终全军覆没。孙元良虽然被俘,但凭借其逃脱的老练技巧,最终又一次逃脱了惩罚。
此后,孙元良的军旅生涯依旧充满了逃避责任的事件,他在四川重整兵团时再次错失了不逃跑的机会,最终他选择逃到了台湾,这次的逃跑成为了他军旅生涯的最后一幕。纵观孙元良的军旅生涯,逃跑似乎成为了他的常态,他的每一次逃跑都未受到应有的严惩,也正是因为蒋介石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对他过于宽容,才使得孙元良的逃跑行为成为了不负责任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