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德国专家曾经提出,中国之所以能够崛起,部分原因是没有一个覆盖全民的宗教。这一观点听起来似乎别具一格,但若细细思考,就会发现它过于简化了问题。中国的崛起显然不可能单纯依靠这一点来解释。那么,难道仅仅因为没有基督教的普及,就能让中国实现如此大的飞跃吗?
这位德国专家的论点出发点是西方国家普遍有基督教作为全民宗教,而宗教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经济甚至社会生活。有时,宗教带来的影响甚至会制约国家的发展。以中世纪欧洲为例,教会权力庞大,甚至能左右国王的决策。比如,“君权神授”这一思想曾长期占据上风,这种宗教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进步的障碍。
相对而言,中国没有类似基督教这样的全民宗教体系,使得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必受制于宗教教义,可以更加灵活自由地进行决策。表面看,似乎这个论点有道理,因为宗教对社会的确有潜在影响。然而,中国的崛起,显然并非仅仅是因为宗教因素的缺席。
中国的崛起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是几十年坚定不移的努力。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才真正迎来了腾飞。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国,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而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引入外资,推动技术引进,制造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世界工厂”。这个过程,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例如,政府设立经济特区,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了国际化大都市,这其中的政策推动功不可没。
不仅如此,中国还加大了对私营企业的支持,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1978年,中国的GDP仅为3678亿元人民币,而到2022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120万亿元,增长了300多倍。这些成就的取得,显然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而非某种宗教的缺失。
政治稳定同样是中国崛起的关键因素。从1949年建国至今,中国始终保持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也有过不少波折,但总体来说,国家的政治大局稳定,政府能够专注于经济建设。相比之下,西方国家虽然宗教对政治的影响逐渐减少,但党派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仍然时常影响着国家的决策。比如,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时常斗争,政府因党派争执导致关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中国则能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推行长远的经济政策,避免了政策频繁更改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中国的崛起还得益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7.9%,而到2022年,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65%。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农民转变为工人、工程师、企业家,为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还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外贸出口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3.59万亿美元。外资也大量涌入,尤其是沿海地区,跨国公司纷纷设厂,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科技创新也成为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支撑。如今,中国高铁的运营里程占据全球70%以上,5G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航天技术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比如“嫦娥”探月计划和“天宫”空间站。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巨大投入,例如“863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同时,企业如华为每年将大量资金投入研发,保持着技术创新的领先地位。
尽管中国在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宗教在其中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儒家思想虽然不是宗教,但其深远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社会和谐与家庭责任,这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稳固的道德基础。儒家提倡的“读书改变命运”理念,至今依然影响着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如今,中国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人才,这为科技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2021年,中国的STEM毕业生数量占全球的40%以上,成为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
此外,中国文化中的“实用主义”也为崛起提供了独特的优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的实际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人务实、不拘泥于理论的态度。这种灵活性让中国能够迅速适应全球变化,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
总的来说,中国的崛起并非由于缺乏全民宗教,而是源于政策的远见与执行力、稳定的政治环境、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化底蕴的积淀、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机会。德国专家提出的“缺乏全民宗教”这一观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能作为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要想深入了解中国的崛起,必须从多维度分析背后的复杂因素,才能真正揭开这个伟大转型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