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中,马超的登场堪称气吞万里,光彩夺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命运弄人,从他在潼关一败涂地开始,马超的辉煌逐渐黯淡下去,直至渐渐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当他最终投降蜀汉,成为“五虎上将”之一时,尽管他位高权重,但却没有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军事成就。这个局面其实与马超本身的能力无关,原因则在于他是五虎上将中最容易“反”的一位。
在三国的英雄群像中,每一位武将不仅技艺高超,更重情重义,心怀忠诚,尤其是那些常年驰骋沙场的将领,武力的高低几乎成为评判他们能力的重要标准。人们依据将领的战斗力给出了一个不朽的排名:“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作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马超以其无敌的枪法和强悍的剑法而著称,堪称一代武神。可是,令刘备担忧的却是他内心潜藏的叛变风险。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追溯到马超的家世背景。东汉末年,西北边疆爆发了叛乱,马超的父亲马腾奉命平叛,凭借赫赫战功一路升至征西将军。曹操在担任丞相期间多次招募马超,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作为马腾的嫡长子,马超年少时便显现出过人的勇武与智慧,17岁时便斩获敌将,令敌人闻风丧胆。随着马腾升任司隶校尉,马超便开始担任督军,接受了讨伐郭援的任务。那场激烈的战斗中,马超即便在小腿中箭的情况下,仍英勇杀敌,斩杀郭援,一战成名。
马超与其他将领不同,他不仅武艺超群,且机智过人。曹操逐步崛起后,虽然马超的父亲和兄长纷纷投降曹操,但马超却坚持守卫西凉,不愿屈服。他如此坚持的原因,一方面是马腾希望保住西凉的势力,另一方面则是马超个人的坚持,他决不愿受制于曹操。若没有后来的一系列变故,马超或许早晚会成为曹操麾下的重要将领。
然而,接下来的局势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公元209年,马腾遭到曹操陷害致死,马超愤而起兵,誓要为父复仇。三国演义中描述了马超在潼关与曹操激战的情形,曹操为避免再遭马超的猛攻,不得不割须弃袍,狼狈逃脱。马超更是在渭河之战中与曹操的猛将许褚苦战200余合,堪称三国中的英勇之士。然而,曹操的谋士贾诩施下离间计,马超与韩遂发生内讧,最终在曹操的联合攻势下败北。无奈之下,马超只得投奔张鲁。
公元211年,马超应张鲁之命,联合刘璋攻打葭萌关,在那里他与张飞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恶斗,令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随后,刘备派李恢劝降马超,最终马超同意投降刘备。马超被任命为平西将军,封督临沮,地位显赫。然而,从政治角度看,蜀汉虽然接纳了马超,但从人心的角度来看,刘备和其他蜀汉将领对马超始终存在疑虑。
最为明显的疑虑来自于刘备的兄弟关羽。关羽身处荆州,虽然远离蜀汉中心,但他对马超的身份背景极为关注,甚至不惜跨越千里给诸葛亮写信,询问马超的为人。这种种疑虑反映了当时蜀汉对马超的态度:表面上接纳,但心底却始终无法放下戒备。
马超投降刘备后,并未提出任何个人要求,这位英勇的虎将却未能如期投身前线作战,反而一直留守后方镇守阵地,战功寥寥。在此期间,刘备为了安抚马超,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马超,两个家族因此结成亲戚。然而,尽管马超并无怨言,但刘备始终未敢将他委以重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对马超的警惕。马超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未能获得蜀汉真正的信任。刘备心中知道,马超曾在西凉一带显赫一时,且野心较大,若给他过多的权力,难以预测其后果。因此,刘备只能将其束之高阁,既不敢完全信任,也不敢轻易除掉。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马超的评价并没有过多强调他在西北横扫敌军、震慑曹操的辉煌成就,而是强调了他坎坷的命运,形容他“因穷致泰,不亦愈乎”,意指马超最终能够保全自己,活得安稳,最终死于年老,实属幸运。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总结了马超一生的悲剧:他虽然勇武无双,却始终未能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地位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