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元年(220年),曹丕正式登上帝王的宝座,开启了他的七年统治生涯。在这段时间内,曹丕不仅继承了父亲曹操的基业,而且试图完成曹操未竟的统一大业。然而,尽管他三次亲征东吴,每次都遭遇孙权的轻松化解,曹丕与孙权之间的差距,的确如曹操所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果然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第一次:222年三路伐吴
曹丕第一次出征东吴发生在夷陵之战之后。自从孙权于219年夺取荆州后,他便改变了与蜀国的联盟关系,转而向曹操与曹丕称臣。在击败刘备后,孙权也不再称臣,这让曹丕深感背叛和愤怒。于是,曹丕下诏激励将士,命令他们南征,誓言围攻江陵,斩首数万,彻底击溃东吴。222年10月,曹丕自许昌出发,派遣曹真、曹休等将领分别出兵,获得了一系列小胜,尤其是在吕范和诸葛瑾的防线突破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几乎攻下江陵。然而,孙权依靠得天独厚的长江防线,成功守住了江陵,而曹丕遭遇疫病的侵袭,部队的士气大受打击。正当曹丕陷入困境时,孙权再次送上贡品,向曹丕示好,最终导致曹军不得不撤兵,第一次伐吴失败。
第二次:224年陈兵广陵
曹丕的第二次出征东吴是在224年。当年,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掌权,迅速恢复了与东吴的联盟,联手抵御曹魏的侵袭。这一举动再次激怒了曹丕,他决定亲自出征,亲赴广陵对抗孙权。224年8月,曹丕亲自督战,调动水军,试图通过水路打击东吴。孙权听闻曹丕出兵,迅速在武昌一带组织防线,依靠地形的优势,快速修筑了疑城,巧妙地迷惑了魏军。加之江水暴涨,曹军的船只无法顺利通行,魏军不得不在雨季的江水中陷入困境,最终决定撤军,第二次伐吴也因此失败。
第三次:225年曹丕的最后挣扎
225年,曹丕的第三次征吴开始了。为了压制东吴,曹丕调集了十多万大军,甚至展示出极为庞大的军旗阵列,准备全力进攻东吴。那时,曹军与东吴的防线仅相隔长江一线。由于进入冬季,江面已经结冰,魏军的舰船无法正常行驶,曹丕此时心情十分沉重,认为胜利的希望渺茫。就在他开始下令撤军时,东吴将领孙韶指挥高寿带领五百敢死队夜袭曹丕阵营,令曹丕震惊不已。尽管高寿仅仅夺得了曹丕的副车和羽盖,但此战足以显示孙权军队的战斗力与智谋,曹丕的第三次伐吴也以失败告终。
曹丕三次伐吴为何失败?
曹丕三次伐吴失败,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首先,长江天险是曹丕最大的障碍,尤其是当时魏军缺乏强大的水军和足够的战船,无法突破这条天然的屏障。历史上,晋朝灭吴时,王濬在上游建造船只花费了多年时间,这也说明了水军的建设对于战局的重要性。曹丕急功近利,妄图一战即灭吴,显然过于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其次,时机的问题也让曹丕的征战屡次失败。虽然曹丕在即位后曾询问过贾诩关于统一天下的战略,贾诩的回答是“休养生息,以德服人”,而曹丕并没有采纳这一策略。贾诩以及其他谋士如辛毗、鲍勋、蒋济等人均反对攻吴,他们认为此时攻打吴国实属不智。正如刘晔当时所建议,曹丕若与刘备联手灭吴,可能会有更好的时机,但曹丕错失了这一机会,反而频繁出兵,不但耗费了大量的国力,还让吴蜀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造成了更大的军事压力。
总的来说,曹丕尚显稚嫩,缺乏父亲曹操的深厚经验,尤其在面对孙权这样的老谋深算的对手时,他的表现更显得力不从心。孙权自200年起便开始掌权,并且凭借长江的天然屏障与自己的政治智慧,稳固了东吴的地位。相比之下,曹丕刚刚篡汉自立,他在孙权面前依然是一个新手,因此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执行力上,均远逊色于孙权。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先生的经典作品,深入剖析了《三国演义》中的虚构元素,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三国历史。从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曹丕三次伐吴失败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