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八旗军服的历史演变
清太祖努尔哈赤几乎是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崛起,历经三十余年的艰苦奋斗,他创立了清王朝的前身——后金。努尔哈赤在清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夯实了开创之基,特别是他所建立的八旗制度,这一制度在清王朝的创建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八旗制度是如何创立的呢?最初八旗军队的控制者又是谁?在努尔哈赤去世前,他的儿子们究竟掌握了几旗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努尔哈赤在1583年开始建立自己的军队,最初仅以“遗甲十三副”起家,组织起一支百人的队伍。随着对外征战的不断推进,他迅速将军队人数扩展至近三万人。在1601年,努尔哈赤着手对军队进行整编,他规定每三十人组建一个“牛录额真”,并为每个牛录分配一面色彩各异的旗帜,旗帜分为黄、白、红、蓝四种颜色,这就是八旗制度最初的雏形。到了1615年,由于军队人数的剧增,努尔哈赤在原有的四旗基础上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每一旗人数保持在7500人,并由一名“固山额真”长官负责管理,使得八旗人马总数达到约六万人。随着征兵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蒙古士兵和汉族士兵归附于势力强大的努尔哈赤,随后又模仿满八旗的军制,形成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最终形成二十四旗的规模。努尔哈赤逐渐构建了一个制度完备、战斗力强的八旗军队。
在八旗军队建立的早期,即“满洲四旗”时代,以下是各旗的指挥情况:首先,努尔哈赤亲自统帅正红旗,后更改为正黄旗;其次,第三弟舒尔哈齐统帅正蓝旗,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则担任正蓝旗的小旗主,负责指挥一部分佐领。后来,舒尔哈齐因故被努尔哈赤幽禁,正蓝旗的指挥权大约有一半被转交给代善的次子阿敏,而阿敏成为正蓝旗的新旗主;同时,正蓝旗的其他佐领及人马划归代善,代善也新建了正红旗,成为正红旗旗主。最后,努尔哈赤征服了海西女真的哈达部之后,由他的长子褚英负责管理新成立的正白旗,但褚英不幸被幽禁致死,正白旗的旗主职位由他的八子皇太极接替,而褚英的长子杜度则作为正白旗的小旗主。这便是“满洲四旗”时代初创时期各旗的具体领导情况。
至1615年,随着军队人数的不断增加,努尔哈赤决定将四旗扩充为八旗。首先,正黄旗和镶黄旗各按人数分为45个和20个牛录,均由努尔哈赤直接统领。其次,红旗同样分为正红和镶红两旗,其中正红旗的旗主是代善,负责25个牛录,而镶红旗的旗主则是代善的长子岳托,统领着26个牛录。再者,白旗则分为正白、镶白和正蓝三旗,正白旗的旗主是皇太极,掌管25个牛录,而镶白旗的则由杜度担任,负责15个牛录。原蓝旗则重新命名为镶蓝旗,由阿敏统领33个牛录,正蓝旗的旗主则由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担任,负责21个牛录。至此,努尔哈赤创建的满洲八旗及其旗主的体系逐渐成型。
在1623年时,努尔哈赤因宠爱阿巴亥,并遵循女真人的传统,决定将她所生的三个幼子——18岁的阿济格、11岁的多尔衮和9岁的多铎,纳入自己亲自统领的两黄旗,任命他们为小旗主。阿济格和多铎各自占有15个佐领,其余的则由努尔哈赤直接管辖。因此,正黄旗的旗主变更为阿济格,而镶黄旗的则变更为多铎。同时,努尔哈赤也计划将镶白旗的旗主由杜度调往镶红旗,并让多尔衮接替这一职务。然而,天不遂人愿,努尔哈赤未能完成这一职权的调整就突然去世。在这时,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迅速掌控了未设立旗主的镶白旗,而这一旗的指挥权由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接任。
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去世前,满洲八旗的旗主情况如下:正黄旗的旗主是阿济格;镶黄旗则由多铎担任;而正红旗的旗主依旧是代善,镶红旗的旗主是岳托;正白旗的领导者是皇太极,镶白旗的旗主为豪格;正蓝旗的指挥官为莽古尔泰,镶蓝旗则由阿敏担任。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多铎均为努尔哈赤的亲生儿子,而岳托和豪格则是他的孙子,可以说,努尔哈赤的子孙几乎占据了八旗中的七个旗主位置,唯一不同的是镶蓝旗的旗主阿敏是他侄子。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顺治(多尔衮)以及康雍乾时期都对八旗的编制及旗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后续的讨论将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个话题。总体来看,在清王朝初期,旗主对各自旗队的影响力极为显著,而这一影响也被非正式规定为仅限于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的后代担任,建立起了一套独特的权力传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