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曾指出,要实现刘备集团称霸天下,必须具备两个关键条件:首先是在地理上控制荆州和益州;其次是等待“天下之变”的出现。随着蜀军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蜀汉失去了重夺荆州的机会,这也意味着蜀汉占据荆州与益州的雄图梦想破灭。在这种背景下,蜀汉政权能依赖的唯一希望便是等待那一场足以改变局势的“天下之变”。
所谓的“天下之变”是指任何能够重塑三国格局、改变当时局势的重大事件。在魏国强大,蜀汉与东吴相对较弱的局面下,这种变故更多的是指向魏国内部可能爆发的动荡。尽管曹魏地处中国政治与经济中心,然而其政权的合法性始终遭受质疑,内部的权力斗争也不曾停止。魏国的篡汉行为使得许多人心生不满,特别是在魏强蜀弱的情况下,诸葛亮仍然坚持北伐。这一行动并非盲目自大,而是因为诸葛亮看到了魏国内部的脆弱。若外部因素引发魏国的大规模变动,蜀汉便有机会挑战魏国的统治。 然而,诸葛亮并未等到那个能够改变三国格局的“天下之变”。然而,到了魏国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这一变故终于发生,而且这场政治变动不仅波及魏国,还深刻影响了东吴的命运。姜维察觉到这一机会后,立刻带兵北上,试图借此机会实现蜀汉的复兴,但最终未能如愿。 面对这一变故,问题便在于,既然“天下之变”已经到来,为什么蜀汉依然未能有所作为呢?其根本原因或许仍可追溯到《隆中对》中的预言。事实上,魏国的政变发生时,距离诸葛亮的去世已经有二十三年之久。要理解这一变故,还需要从诸葛亮的家族——琅琊诸葛氏说起。 琅琊诸葛氏在三国时期可谓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且与多个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葛亮不仅在蜀汉政权中赫赫有名,其兄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