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中,军衔最高的战犯是1964年12月28日第五批特赦的王陵基——第七绥靖区上将司令、四川省政府主席。与其他高官相比,王陵基的职务和权力可以说是与王耀武不相上下。王耀武曾担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和山东省主席,而杜聿明,曾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和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也曾在多地指挥多支部队作战。相较而言,王陵基的军事指挥权并没有那么广泛,尽管他年纪较大、军衔较高,却依然未能完全比得上杜聿明那种能够调动多个兵团和绥靖区的职位。
王陵基年事已高,逐渐成为战犯中的“老爷子”。他之所以能够活到特赦,主要是因为其他几位四星级上将——白崇禧、陈诚和顾祝同,都已成功逃脱了俘虏的命运。若这三位上将进入战犯管理所,想象一下,他们与其他战犯的关系会如何?白崇禧和陈诚,作为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中的重要人物,都有不少在战场上俘虏的将领对他们心怀怨恨。相比之下,顾祝同较为圆滑,可能会与杜聿明、王耀武等人较为和睦相处。
若白崇禧、陈诚、顾祝同等三位四星上将落入战犯管理所,恐怕不会轻松度过。白崇禧曾在国防部长的位置上被蒋介石下台,最终成为华中“剿总”司令,而陈诚则因身体原因暂时离开了东北。他们若被俘,很可能会面临不如杜聿明那样“幸运”的结局。杜聿明在回忆录中提到,陈诚当时在东北的表现与他最终的结局也大相径庭——即便在敌人面前表现得气吞山河,却在关键时刻逃避了责任。
陈诚的退役之路充满了争议。杜聿明提到,他曾见过陈诚装病,实际上他只是为了逃避战斗,而在这段期间,陈诚做出了许多牵涉到政治和军事的决策。陈诚不仅是蒋介石的亲信,还是其干女婿,他的军衔在蒋军中也相当高。对于蒋家而言,军衔的分配非常特殊:特级上将只有蒋介石一人拥有,四星和三星上将有限制,特别是在四星上将的授予上,几乎只是在补缺时有调整。杜聿明在自己的经历中感叹,蒋军的上将虽然大多数为中将转职,但整个体制中并没有所谓的“大校”和“准将”军衔。
陈诚的特点之一是他的谨慎与自保。他的表现显示出一种对死亡的恐惧,这在许多战犯中也能引起共鸣。陈诚若进了战犯管理所,比起其他更为刚强的战犯,似乎更加易于接受现实。这种特点,使得他更容易与当时的环境妥协并最终获得特赦。与之相比,白崇禧则完全不同。作为一个拥有军阀背景的人,他始终在军事上自视甚高,并且拒绝接受任何妥协。即便是在和谈时,他也无法接受较为优渥的条件,执意要求划江而治。这种固执的态度,使得他很难得到像陈诚那样的宽待。
在三位四星上将中,最可能先被特赦的显然是陈诚。他身上的三个特点:怕死、敢于反思蒋系高官的腐化、不善于打仗但擅长政治,使得他能够顺应环境,最终获得特赦。而白崇禧则因为他的固执,恐怕只能等待最后一批特赦的机会。顾祝同则处于两者之间,他的政治角色较为复杂,虽然不如白崇禧那样对抗到底,但他也不具备陈诚那种敏捷的政治嗅觉,因此他可能会被推到最后一批特赦的行列。
假设白崇禧、陈诚和顾祝同都进入了战犯管理所,陈诚最有可能首先被特赦,白崇禧则在最后离开。顾祝同虽然人缘不差,但由于他与其他将领的复杂关系,想要早日获释,还需要展现更多的表现。通过这种分析,可以看出,陈诚在这场“生死竞赛”中,凭借其独特的个人特点和对形势的敏锐感知,注定最先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