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于8月4日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许倬云生前系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被认为是当代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终其一生在宏大文明视野下进行学术探索,为世界文明贡献智慧。
消息传来,其故乡江苏学界与文化界深感痛惜。这位祖籍无锡的史学泰斗,虽长期身居海外,但他的学术根脉与深沉乡愁却始终萦绕在扬子江畔的这方水土。
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1930年,许倬云在厦门出生。童年时,虽然跟随父亲许凤藻客居他乡,但他还是经常回到老家无锡。许倬云老家位于无锡城中东河头巷,前门后门都有河有码头。过年时,河面船只往来忙碌,乡下的船摇来城中送油、送米,很是热闹。
抗战胜利后,许倬云一家回到无锡。许倬云也进入无锡辅仁中学读高一。在无锡读书的两年半,是许倬云求学生涯里最快乐的时光。辅仁中学距离著名的东林书院不远,老师上课会说起,他们是东林子弟,有东林的气节。东林书院那副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许倬云产生了终身的影响。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这是许倬云秉持的学术理念。许倬云一生著作等身,作品在学术界及大众中都获得高度的评价与关注。其中,《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万古江河》等具有极广泛的影响力。他尤其重视从全球视野来看待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探讨中国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贡献。
大约20年前,许倬云受邀赴南京大学作讲座,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云翱正是当年负责接待的教师之一。在贺云翱看来,许倬云的研究成就与他强大的师承传统、跨学科的学习经历和横跨中西、纵观古今的研究视野密不可分。他在台湾大学求学时受教于李济、董作宾等中国考古学开创者和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李宗侗等,正是傅斯年慧眼识才,建议他从外语系转攻历史系。到美国留学后,他在芝加哥大学广泛学习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以及接受芝加哥学派浸染的经历,使他能够站在跨学科和不同文明的比较视野下展开研究,并且把社会科学的方法理论和人文科学的研究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学术眼光与成就。
贺云翱说,令人惊叹的还有许先生的研究领域之宽广。他善于通过自身经验烛照过往,以宽广的学术情怀来更好地探索中华文明乃至世界的运动规律。
江苏出版界在出版、推介及传播许倬云著作方面不遗余力。上世纪90年代初,在著名学者、翻译家邓正来的推荐下,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最早翻译出版了许倬云的重要论著《汉代农业》。2019年《汉代农业》经过细致修订后再版,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编辑徐海是《汉代农业》再版的推动者。“许先生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概括为‘三原色’:以亲缘为主的团体结合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农业经济,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的文官体制。‘三原色’观点在《汉代农业》中得到鲜明体现,特别是他通过汉代农业来考察中国农业文明,提出个体农户的精耕细作农业每每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重商的农业经济模式,这就打破了我们传统认知里的‘重本抑末’。”徐海说。
心系故乡,始终不渝的江南情思
他的史笔,照见了万古江河;他的乡愁,融入了江南烟雨。故乡江苏,正是滋养许倬云学术生命与家国情怀的重要源头。
2022年11月,在无锡举办的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上,92岁高龄的许倬云以《我的家乡在江南》为题进行视频演讲。“许家世世代代规定,子孙可以做其他行业,但是一定不要断掉读书。”许倬云表示。“什么不许做,什么许做”的许家家训刻在他的心里,成为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原则。
2023年5月举行的江苏发展大会上,许倬云以中国式现代化回眸中华文明中的江南文脉,通过视频向大家深情介绍自己的家乡。许倬云说,吐纳江海、枕带湖山的交通优势,成就江南自古以来的繁华。江南之所以能成为富庶之地,不仅有天时地利,更离不开人的因素。江南人崇尚教育,基础教育的面十分广泛,孕育了一批书香世家。
许倬云定居美国后,也经常回到故乡无锡。“无锡不是路过之处,而是安身立命之地,不管离乡多久,都会让我想到,无锡是我可以交托一切、放下一切的地方。”他在接受无锡媒体采访时曾说。
无锡园林学者金石声的父亲金锡伦和许倬云是无锡辅仁高中的同学。“许先生非常看重同学情谊,每次回到无锡,他都会参加老同学的聚会。”金石声告诉记者,许倬云虽身在海外,却时刻牵挂着故乡,和同学们书信往来、诗词唱和。“一代学人,告别人间,许先生从无锡走向世界,他将永远被我们所铭记。”金石声对记者说。
期盼统一,万古江河的赤子情怀
许倬云一直热心推动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他曾建议、促进并参与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的成立,并受聘为南京大学名誉教授。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青年学者陆远和许倬云有一段“忘年交”。2010年前后,许先生多次来到南京讲学。当时还在南大读博士的陆远非常幸运,多次贴身照顾许先生,为行动不便的老先生推轮椅。“作为名满中外的著名学者,许先生身上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傲慢,他平易近人,谦逊有礼,是典型的江南文人。”陆远说。
“南京是许倬云晚年除了中国台北和美国匹兹堡以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陆远告诉记者,2005年至2010年,许倬云每年都会到南京讲学交流一两个月。许先生在江苏学术界、文化界有很多好友。“许倬云夫妇都很喜欢听昆曲,每次来南京都要去观看昆曲演出。”
个人体验的真切记忆,铸就许倬云对国家统一的毕生期盼。2024年,一次访谈中,当被问起此生最重要的遗憾时,许倬云沉思片刻后,给出这样的回答:“但悲不见九州同啊,我在抗战那边长大的人,‘中国’两个字刻在我心里,三四千万人被杀、被轰炸,不能忘、忘不掉。”
《万古江河》一书中,许倬云以大江大河的发源和扩张,比喻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2023年,他在一封致江苏学者的信中,表达了“将来会在故乡入土”的心愿,希望自己归葬于无锡马山。在信中,他充满信心地展望,“中国已经挺立至少五千年之久,还将继长增高,常为世界安定的主力。”这既是对中华文明生命力的深刻洞察,也寄托着一位江苏赤子对故土、对祖国的深切情怀。
撰稿 | 新华日报记者 于锋 冯圆芳 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