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学人眼里的许倬云
迪丽瓦拉
2025-09-27 11:33:14
0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于8月4日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许倬云生前系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被认为是当代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终其一生在宏大文明视野下进行学术探索,为世界文明贡献智慧。

消息传来,其故乡江苏学界与文化界深感痛惜。这位祖籍无锡的史学泰斗,虽长期身居海外,但他的学术根脉与深沉乡愁却始终萦绕在扬子江畔的这方水土。

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1930年,许倬云在厦门出生。童年时,虽然跟随父亲许凤藻客居他乡,但他还是经常回到老家无锡。许倬云老家位于无锡城中东河头巷,前门后门都有河有码头。过年时,河面船只往来忙碌,乡下的船摇来城中送油、送米,很是热闹。

抗战胜利后,许倬云一家回到无锡。许倬云也进入无锡辅仁中学读高一。在无锡读书的两年半,是许倬云求学生涯里最快乐的时光。辅仁中学距离著名的东林书院不远,老师上课会说起,他们是东林子弟,有东林的气节。东林书院那副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许倬云产生了终身的影响。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这是许倬云秉持的学术理念。许倬云一生著作等身,作品在学术界及大众中都获得高度的评价与关注。其中,《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万古江河》等具有极广泛的影响力。他尤其重视从全球视野来看待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探讨中国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贡献。

大约20年前,许倬云受邀赴南京大学作讲座,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云翱正是当年负责接待的教师之一。在贺云翱看来,许倬云的研究成就与他强大的师承传统、跨学科的学习经历和横跨中西、纵观古今的研究视野密不可分。他在台湾大学求学时受教于李济、董作宾等中国考古学开创者和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李宗侗等,正是傅斯年慧眼识才,建议他从外语系转攻历史系。到美国留学后,他在芝加哥大学广泛学习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以及接受芝加哥学派浸染的经历,使他能够站在跨学科和不同文明的比较视野下展开研究,并且把社会科学的方法理论和人文科学的研究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学术眼光与成就。

贺云翱说,令人惊叹的还有许先生的研究领域之宽广。他善于通过自身经验烛照过往,以宽广的学术情怀来更好地探索中华文明乃至世界的运动规律。

江苏出版界在出版、推介及传播许倬云著作方面不遗余力。上世纪90年代初,在著名学者、翻译家邓正来的推荐下,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最早翻译出版了许倬云的重要论著《汉代农业》。2019年《汉代农业》经过细致修订后再版,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编辑徐海是《汉代农业》再版的推动者。“许先生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概括为‘三原色’:以亲缘为主的团体结合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农业经济,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的文官体制。‘三原色’观点在《汉代农业》中得到鲜明体现,特别是他通过汉代农业来考察中国农业文明,提出个体农户的精耕细作农业每每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重商的农业经济模式,这就打破了我们传统认知里的‘重本抑末’。”徐海说。

心系故乡,始终不渝的江南情思

他的史笔,照见了万古江河;他的乡愁,融入了江南烟雨。故乡江苏,正是滋养许倬云学术生命与家国情怀的重要源头。

2022年11月,在无锡举办的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上,92岁高龄的许倬云以《我的家乡在江南》为题进行视频演讲。“许家世世代代规定,子孙可以做其他行业,但是一定不要断掉读书。”许倬云表示。“什么不许做,什么许做”的许家家训刻在他的心里,成为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原则。

2023年5月举行的江苏发展大会上,许倬云以中国式现代化回眸中华文明中的江南文脉,通过视频向大家深情介绍自己的家乡。许倬云说,吐纳江海、枕带湖山的交通优势,成就江南自古以来的繁华。江南之所以能成为富庶之地,不仅有天时地利,更离不开人的因素。江南人崇尚教育,基础教育的面十分广泛,孕育了一批书香世家。

许倬云定居美国后,也经常回到故乡无锡。“无锡不是路过之处,而是安身立命之地,不管离乡多久,都会让我想到,无锡是我可以交托一切、放下一切的地方。”他在接受无锡媒体采访时曾说。

无锡园林学者金石声的父亲金锡伦和许倬云是无锡辅仁高中的同学。“许先生非常看重同学情谊,每次回到无锡,他都会参加老同学的聚会。”金石声告诉记者,许倬云虽身在海外,却时刻牵挂着故乡,和同学们书信往来、诗词唱和。“一代学人,告别人间,许先生从无锡走向世界,他将永远被我们所铭记。”金石声对记者说。

期盼统一,万古江河的赤子情怀

许倬云一直热心推动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他曾建议、促进并参与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的成立,并受聘为南京大学名誉教授。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青年学者陆远和许倬云有一段“忘年交”。2010年前后,许先生多次来到南京讲学。当时还在南大读博士的陆远非常幸运,多次贴身照顾许先生,为行动不便的老先生推轮椅。“作为名满中外的著名学者,许先生身上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傲慢,他平易近人,谦逊有礼,是典型的江南文人。”陆远说。

“南京是许倬云晚年除了中国台北和美国匹兹堡以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陆远告诉记者,2005年至2010年,许倬云每年都会到南京讲学交流一两个月。许先生在江苏学术界、文化界有很多好友。“许倬云夫妇都很喜欢听昆曲,每次来南京都要去观看昆曲演出。”

个人体验的真切记忆,铸就许倬云对国家统一的毕生期盼。2024年,一次访谈中,当被问起此生最重要的遗憾时,许倬云沉思片刻后,给出这样的回答:“但悲不见九州同啊,我在抗战那边长大的人,‘中国’两个字刻在我心里,三四千万人被杀、被轰炸,不能忘、忘不掉。”

《万古江河》一书中,许倬云以大江大河的发源和扩张,比喻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2023年,他在一封致江苏学者的信中,表达了“将来会在故乡入土”的心愿,希望自己归葬于无锡马山。在信中,他充满信心地展望,“中国已经挺立至少五千年之久,还将继长增高,常为世界安定的主力。”这既是对中华文明生命力的深刻洞察,也寄托着一位江苏赤子对故土、对祖国的深切情怀。

撰稿 | 新华日报记者 于锋 冯圆芳 顾星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古代的一百两银子到底值现在多少... 旅游人笔记:古代社会,普通人100两银子, 有多大购买力,对标多少钱?。 那块沉甸甸的银锭,能撑起...
原创 清... 一组1900年前后的北京老照片,见证了大清灭亡前的残阳夕照。 照片拍摄者叫詹姆斯·威尔科克斯·卡拉尔...
原创 刘... 刘邓大军有42万人,而挺进大别山的队伍只有七万,为什么会有如此悬殊的差距呢?虽然我军频频获胜,但依然...
原创 朱... 有人评价说,历史上最忙碌的皇帝非朱元璋莫属。朱元璋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治理国家非常用心,但除了他圣明的...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上,是对君主的褒奖,意味着尊敬和谨慎。古人认为,如果一位君主能够时刻保持警惕,日夜谨慎行事...
原创 阿... 许多人误以为北海道自古以来就是日本列岛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北海道直到大约155年前才完全成为日本的领...
原创 中... 夏朝是中国首个世袭制朝代,标志中国从石器向青铜器时代过渡,为后世制度奠基,其存在获历史资料与考古证据...
原创 皇... 我们都知道,古代皇帝的威严是非常显赫的。无论是文朝的百官,还是普通百姓,看到皇帝时,都会恭敬地跪地叩...
原创 凭... 翻开陈胜的历史,处处显得神秘莫测。当我们把事件的时间线理清楚后,更是感到不解和惊讶。 根据《资治通鉴...
原创 司... 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与巩固,都离不开贤臣猛将的支持和百姓的拥护。除此之外,还需要顺应历史的潮流...
原创 大... 大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政权,至今在很多人的心中仍然充满争议。尽管如此,有一点是无...
原创 文...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期间经历了二十四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风貌。尽管在不同...
文史|明末清初夏县名宦、乡贤张... 保存于夏县司马光墓文物保护所的《侍御张君墓志铭》石刻,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立石,是迄今为止夏县...
原创 玛... 玛雅文明是美洲古代文明之一,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玛雅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原创 一... 大明通行宝钞这东西,说起来真挺讽刺的。明明印着 “天下通行” 四个篆字,边框还刻着龙纹,看着挺唬人,...
原创 刘... 刘备为何选择娶孙尚香?在中国古代,婚姻往往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家族乃至国家之间的联姻。刘备与孙...
原创 秦... 我们并不推崇封建王朝那种集权专制的政治体制,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反感。然而,秦始皇作为封建王朝的奠基人之...
原创 赤...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惨败,并不仅仅是因为他麾下谋士的智谋下降,而是受到了许多复杂因素的...
原创 三... 提到三国时期的北伐,大家通常会想到蜀汉的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然而,东吴似乎总给人一种保守自守的印象。实...
从射石没镞到千矢挽澜,古代神箭... 全文共2870字 | 阅读需6分钟 漫漫史籍中,以弓箭扬名的英杰豪侠着实不少。在中国古代,射艺是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