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山西一明朝古墓出土将军骸骨,枕骨砍断坐实清朝百年传闻
迪丽瓦拉
2024-11-16 03:11:45
0

原标题:1997年,山西一明朝古墓出土将军骸骨,枕骨砍断坐实清朝百年传闻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过去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中,许多战争背后的代价都是将士们的鲜血乃至于生命,而在史书当中,也记载了无数骁勇善战的英雄好汉铁骨铮铮的故事。

不过,在诸多英雄之下,也有无数小人物。

他们尽管只是留存在史书的某一页的角落当中,不怎么为人所知,但却仍然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功绩——而本文提到的,就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名声不大的将军,周遇吉。

或许很多人都不清楚此人是谁,但在历史当中,这个“不起眼”的将军曾经险些让所向披靡的李自成“打退堂鼓”,甚至差点葬送了李自成覆灭明朝的战争谋略。

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周遇吉墓被迁至宁武县华盖山附近。

直到近几年,山西政府为周遇吉重迁墓地时,考古人员才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墓主人的头骨上,有长而深的劈砍痕迹,枕骨几乎被砍断,代表着墓主人实际上是被斩首而死。

这一发现,正坐实了山西境内关于周遇吉的一个百年传闻,也让不少网友在得知周遇吉的真实事迹后,忍不住为之泪目……

一、赤胆战贼,骁勇报国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农民军挥师北上,在轻松拿下太原后,军队“得志意满”,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宁武关。

——然而,出乎他们所料的是,农民军在宁武关上遭遇了激烈的抵抗,而当时守关的,正是本文中的主人公周遇吉。

其实,出身锦州的周遇吉在入伍前毫不起眼,乃至于在后来的史书当中,周遇吉的生辰始终不可尽考。

不过,在入伍后,从小习武、精于骑射的周遇吉很快脱颖而出,而他的英勇也为他挣来了不少人的赏识,这其中就有当时的兵部尚书,张凤翼。

在明末时期,由于官场腐败,军队当中许多有点权力的将领大多都出身于官宦人家。

这些人一没本事、二无勇气,每天过着拿着军饷混吃等死的日子,这也让一腔赤胆的周遇吉在他们当中显得格格不入。

在军营里,双方互相轻视,不仅谁也看不上谁,周遇吉还曾经对同僚嗤之以鼻道:

“何不于无事时练胆勇,为异日用,而徒糜廪禄为(为何不在无事可做时练习胆量和勇气,以备他日所用,却每天吃饱喝足、碌碌无为)!”

然而,那些纨绔子弟始终觉得他在故作姿态,纷纷对他避之唯恐不及。

当时,年轻气盛的周遇吉始终渴望用战斗证明自己,而机会很快来了:

崇祯九年,清兵入关后一路势如破竹,直到八月已经攻到昌平。

无能的崇祯帝只能躲在紫禁城中,任由清兵在昌平城内打砸抢烧,可是周遇吉却不愿意龟缩在城中“等死”。

在几次三番上书请战后,周遇吉最终得令,同张凤翼一起率领数千明军追击清兵。当时,嚣张跋扈的清兵已经完成了抢夺,准备撤退,没想到周遇吉突然率兵赶到昌平,双方发生了数次激战,周遇吉部队斩杀清兵高达数百人。

在这一次骁勇无畏的表现后,周遇吉连升两级,担任前锋营副将一职,并被调往中原地区,负责围剿流寇。

在这之后,周遇吉接连大捷,职务也随之水涨船高:崇祯十一年,周遇吉升为太子少保,加封左都督。

不过,比起上面的战斗,真正让周遇吉名声大噪的,还是崇祯十二年(1639年)11月在天津杨柳青地区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斗——

当时,周遇吉原本接到圣旨调令,命他去往山西担任总兵一职。

然而,就在他刚准备动身时,他忽然闻听七万余清兵刚刚从山洞劫掠完粮草和人口、即将路过杨柳青,这位气血方刚的将军果断掉头返回了杨柳青,率领数千骑兵主动出击。

而另一边,刚刚大获全胜的清兵天真地以为所有明军都是不堪一击的,因此被周遇吉打了个措手不及,待到回过神来时,周遇吉的部队已经斩杀清兵数千人;

这一仗一打就是足足三天。

由于周遇吉的坚守不退,加之清兵闻听不少明军正在前来增援的路上,因此最终,清兵率先选择了撤退。

而周遇吉更是凭借着这一场以少胜多的漂亮战斗,在明末为数不多的将领中逐渐声名鹊起。

二、将军百战,宁死不屈

很快,时间就来到了崇祯十七年。

当年正月,“闯王”李自成带领50万大军进攻北京城。

一边龙精虎猛、士气高涨的农民军,一边是花天酒地、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胜利似乎已经不言而喻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势如破竹,连太原这样的大城都仅仅只需两天便顺利拿下,还俘虏了当时的晋王朱求桂。

稍作休息后,李自成率军北上,准备一鼓作气突破“外三关”:这“外三关”,正是周遇吉总兵衙门所负责的宁武关、偏关、雁门关。

不过,也正是在第一关宁武关上,农民军遇到了北上以来的最顽强的抵抗,也遭受了最重大的损失,而给农民军带来这一切的,正是这位周遇吉。

在清朝人整理撰写的《明史·周遇吉传》中,曾经详细描写了周遇吉在宁武关殊死抵抗至死的环节:

闻听农民军前来后,周遇吉一边积极备战,一边派人前往京师送信求援,而崇祯只抽调了副将熊通带领两千士兵前来增援。

为了保住防线,周遇吉派熊通前往黄河一线驻守,没想到熊通很快被农民军劝降,紧跟着又来试图劝降他。

愤怒的周遇吉大斥熊通:“吾受国厚恩,宁从尔叛逆!且尔统兵二千,不能杀贼,反作说客邪!”并且将其斩首送至京师,表示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

在这之后,周遇吉率部死守于宁武关前的代州一地,连续十多天击退了农民军的进攻,甚至打到后面,“积尸几与城墙平”;

然而,随着代州城内粮食逐渐消耗殆尽,无可奈何的周遇吉最终还是退进了宁武关中。

退进关后,周遇吉再次加强了对士兵的操练。

很快,农民军抵达宁武关,在周遇吉的指挥下,白天,明军使用大炮向农民军进行猛烈轰击;晚上,周遇吉还亲率数名勇士,夜袭李自成的营地,“贼伤甚多”;

可是,周遇吉如此殊死抵抗,却始终没能等来其他明军的救援。

而在外面的“闯王”李自成则调来火炮,经过连续高密度地轰炸了几个昼夜后,农民军终于在宁武关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在钱士馨所著的《甲申传信录》中,记载下了由于农民军进城、周遇吉迫不得已率部在城内展开了巷战的全过程:

“城陷,复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矢集如猬毛,被执,骂贼死。”

这段话也同样被采用在了正史《明史》中,而其中描写的,正是周遇吉在城破后仍然骁勇不屈的形象:

在城破后不久,周遇吉的坐骑就被射杀,而摔下马的周遇吉索性徒步在诸多敌军中肉搏,竟然被他再次格杀了数十人;

在被俘虏后,李自成见他始终不肯投降,便叫人把他绑到旗杆上,令士兵乱箭齐发,身中数箭的周遇吉仍然在那里破口大骂,至死方休;

而即便在他死后,余怒未消的李自成还命人削肉分尸,并且在破城后“婴幼不遗,全城屠尽”,手段毒辣至极。

不过,周遇吉如此惨烈的死亡方式,也让他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

弘光帝于南京临时即位后,曾经追封周遇吉为太保,谥号“忠武”;

而在顺治二年,山西巡抚还曾经上表请求表彰诸多死难忠臣,其中就包括周遇吉,可见后人对其的敬意。

三、墓葬证明,缒城而死?

不过,除了《甲申传信录》、《明史》等著作之外,周遇吉的死亡还有另一个版本,那就是在清朝期间,沸沸扬扬流传数百年的周遇吉“缒城而死”的传闻:

在这个传闻中,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打宁武关时,为了破关,曾经提出“献周遇吉,一城无死”的条件。

为了保护城内百姓,周遇吉主动从城上缒绳而下,独身来到李自成大营当中舌战群贼,最终被斩首而死。

然而,由于在《明史》这本正史当中所记载的周遇吉乃是“力战而死”。

因此,尽管在民间传说中这个版本流传甚广,却始终令人难辨真假。

不过,出于对英雄的尊敬,在顺治年间,山西当地曾经为周遇吉修建墓地、树碑立传,甚至还为其修建了忠勇祠。

而直到1997年,因为城市规划,宁武县需要对周遇吉的墓地进行重新迁葬。在工作人员作业时,无意间在墓地中发现了一具尸骸,经过考古专家多方辨认,最终确定这一尸骸正是这位明朝大将,周遇吉。

而在尸骸上,专家们还有另一个惊人发现:

这副尸骨的枕骨地方,有一道长达十几厘米刀斧劈砍的痕迹,这道痕迹入骨极深,几乎将整个枕骨砍断。

这一发现,无疑和《明史》当中的记载相悖,反而和山西当地“缒城而死”的传闻相印证

——也就是说,周遇吉并非是在城内“力战至死”,反而是被斩首的!

其实,除了出土的尸骨和传闻互相印证以外,关于周遇吉“缒城而死”的传闻,也有不少史料记录。

在顺治十八年、太原府中路管粮同知刘玉瓒所作的《总镇周公墓表》中,曾经提到周遇吉“缒城而亡”的一些细节:

“缒城,语贼以‘誓守斩贼头,皆将令,无与民’。贼歆以官爵,胁以刀刃,骂不绝口。”

而在山西的地方文献当中,有不少接受了这一说法。

在康熙本的《山西通志》上,提到当时农民军在城下要求献出周遇吉以避免屠城,而周遇吉为了保全全城百姓,“……免胄坠城下,太呼曰:‘周总兵在此!’贼争磔之。”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周遇吉曾经在宁武关将破的时候,褪去甲胄,独身缒绳来到城下,高声大呼称“周总兵在此!”,并且大声辱骂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军,因而被农民军争相斩首分尸而死。

除此之外,山西也有不少其他文献,有些称周遇吉是缒城到城下后即刻被分尸,有些称周遇吉缒绳下来后到了李自成的大营当中,被李自成下令斩首,还有些称周遇吉是缒绳下来后和敌人血战被斩首……

尽管说法不尽相同,但是内容大体却十分相似。

甚至还有当时经历过战争的老人,在清朝文官走访询问时,明确地指出了周遇吉将军的“缒城之处”,并且偶尔有人前去凭吊拜祭;

而在缒城而死后,李自成也曾经“感其忠义”,因此信守承诺,未曾屠城,宁武关中的百姓也因此得以幸存。

其实,不管是各种文献记载,还是当地人民的认知,甚至从出土的墓葬中来看,很明显,“缒城”的说法的可信度要高于《明史》中“力战而死”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明史》并不采用这一说法呢?

其实,这也和修撰明史的时间有关——

四,辩证读史,继往开来

在清朝的二百多年当中,曾经修撰了许多书籍,而在清廷所编撰的各种史料记载中,可以发现,当时的官方明显更偏向于喜好塑造一个完美的忠烈英雄形象。

而这,也成为了当时的编纂官在“缒城”还是“力战”中选择了后者的原因:

在普通人的眼里,周遇吉为了保全一城百姓,主动慷慨赴死的行为令人敬佩、感慨;

然而,在清朝官方看来,周遇吉尽管此举大义凛然,却有着“临阵投敌”的嫌疑,作为主帅,是有所谓的“道德瑕疵”的;

同样,在清朝官方的眼中,描写周遇吉“力战而死”、李自成入关屠城,也可以达到丑化农民军的效果。

因为如此一来,不仅更加衬托了他们眼中的周遇吉形象的高大,也可以从侧面证明了所谓的清兵入关的“正义性”。

所以,在正史记载周遇吉的死亡时,在众多历史版本当中,他最终被选择成为了“力战而死”……

如今,我们看到这份明史,显然也经历了诸多篡改。

其实,从司马迁开始,就曾经定下过“史官必须如实记录历史”的要求。

然而,清朝的史官为了一朝一代的所谓“正确”,而肆意篡改,这种行为,显然令人所不齿。

而作为阅读历史的后人,在读史时,不仅需要引以为鉴,更应当学会辩证地看待所有内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中汲取到更优秀的营养,才能主动成长,继往开来,为当下、为未来做出更加适合的贡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无数珍品唯... 原标题: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无数珍品唯四件宝贝能让清朝皇帝心疼吐血 圆明园的历...
除了风际中谁会是天地会的第二个... 原标题:除了风际中谁会是天地会的第二个叛徒?除了他真的没有别人了! 韦小宝磕头...
历史上的8月23日,中日交涉长... 原标题:历史上的8月23日,中日交涉长崎事件,丁汝昌率北洋舰队严阵以待 188...
英雄也有落难时:曾国藩4次陷入... 原标题:英雄也有落难时:曾国藩4次陷入绝境,2次跳水自杀,3次写好遗书 曾国藩...
他因敢说话被雍正喜欢,还赏赐给... 原标题:他因敢说话被雍正喜欢,还赏赐给他稀罕物,乾隆继位后却不喜欢他 众所周知...
鸦片战争后,清朝为何能“续命”... 原标题:鸦片战争后,清朝为何能“续命”70年?这3场战役,让人不敢小瞧 古代封...
李莲英上色旧照曝光:面露阴险,... 原标题:李莲英上色旧照曝光:面露阴险,一脸脓包,为什么极受慈禧宠爱? 在整个的...
大清灭亡之际的军舰炮轰该国,要... 原标题:大清灭亡之际的军舰炮轰该国,要回三亿美元赔偿,返航时大清已亡 晚清末年...
他是大清猛将,鸦片战争时杀英军... 原标题:他是大清猛将,鸦片战争时杀英军无数,死后却被英军公然扒皮 这位名叫王锡...
慈禧上街被人“拉骆驼”,弟弟无... 原标题:慈禧上街被人“拉骆驼”,弟弟无意透露此事,对方害怕连夜逃命 她从一位宫...
清朝妃子有多漂亮?看完照片就知... 原标题:清朝妃子有多漂亮?看完照片就知道了,尤其是珍妃 古人有云:“一骑红尘妃...
慈禧割让出的一块领土,现水电都... 原标题:慈禧割让出的一块领土,现水电都是我国提供,至今说汉语过中国佳节 在中国...
努尔哈赤死因之谜揭开?专家:死... 原标题:努尔哈赤死因之谜揭开?专家:死法很尴尬,难怪史学家不正面描述 作为一名...
老照片:清朝时期的小脚女子,在... 原标题:老照片:清朝时期的小脚女子,在陕西打猎的美国探险家 1908年在陕西...
身为晚清重臣的左宗棠,向外国银... 原标题:身为晚清重臣的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钱打仗,为何专挑利息高的? 打个比方...
这一仗没打赢,让鸦片战争推迟百... 原标题:这一仗没打赢,让鸦片战争推迟百年,又让大清迟钝了一个时代 前言 缅甸有...
慈禧上厕所时,要让宫女嘴含温水... 原标题:慈禧上厕所时,要让宫女嘴含温水在一旁等候?原因让人难以接受 一说到清朝...
为什么清初顺治帝会让吴三桂镇守... 原标题:为什么清初顺治帝会让吴三桂镇守云贵,留下三藩之乱给后人? 对于异姓王...
1997年,山西一明朝古墓出土... 原标题:1997年,山西一明朝古墓出土将军骸骨,枕骨砍断坐实清朝百年传闻 “...
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孩子拾柴、... 原标题: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孩子拾柴、捡粪,毫无官二代的架子 在大清三百年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