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肉珑松”到“黄金绒”:华夏肉松的千年味旅
迪丽瓦拉
2025-09-28 07:32:43
0

宋代以前,人们处理剩余肉品的方式较为粗犷,多采用风干之法,古籍所载的“熬珍”便是这一时期的见证。然而,历史的转折点出现在南宋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这部划时代的民间生活百科全书里惊现名为“肉珑松”的精致工艺。

“肉珑松”的制作工序极为讲究:将精肉切块,加入酒、醋、椒、马芹等八味香料慢煮,直至肉块脱胎换骨;接着去除肉汁,耐心揉搓使肉纤维舒展如丝;最后以文火焙炒,锁住精华,确保肉松不成碎末。宋人对质感的美学标准“如茸丝,不许成屑末”在此工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工艺暗藏多重玄机,肌理分离技术、多香料协同发酵、精准温控脱水等手段的运用,展现了宋代工匠的卓越智慧。他们深谙现代食品科学的精髓,并非简单地对肉进行脱水,而是通过物态重组创造全新的感官维度,使蛋白质纤维在酒醋催化和精密脱水间奇迹般保留松软特质。

蒙古骑兵南下后,宫廷美食“肉珑松”从深宫流向市井坊间。江南厨艺宗师倪瓒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记载了元代的精进版本——“三揉三焙法”。此法极大地提升了肉松的丝绒质感,让纤维根根分明如春蚕吐丝,为肉松的口感和品质带来了新的突破。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哥伦布带来的美洲辣椒为中国庖厨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他们大胆将这异域香料融入肉松工艺,嘉靖年间《闽中海错疏》便清晰记载了闽南肉松“须着番椒三粒提味”的做法。从江南到岭南,不同地域的风物与审美重塑了这一技艺。鱼米之乡的太仓追求极致的蓬松,以“绵如飞絮”为标准;岭南因气候炎热喜辣,则以“鲜爽椒香”成就一派鲜明风情,肉松的风味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十九世纪中叶,五口通商让闽粤肉松有了走向世界的机会。它们被装进青花瓷坛,随商船漂洋过海。南洋侨民在异乡打开熟悉的封盖,那金黄色的纤维瞬间成为联结故土的味觉记忆。独特工艺在东南亚催生出“肉丝菓”等创新变体,当地厨师甚至融入椰糖、香茅等异域香料,让肉松的味道更加多元化。

二十世纪初,肉松工艺经历了最戏剧性的嬗变。台湾匠人在日据时期接触东洋美学,吸收京都“昆布渍”工艺精髓,创造出酥松轻盈如樱花瓣的“黄金绒”。这批被称作“和风肉松”的珍品随台商进入大陆,最终回归中华美食母体。至此,肉松形成了五大脉络:宋代骨架、蒙元筋络、明清风韵、南洋变奏、东瀛再造,千载智慧结晶终成世界美味。

北宋遗民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的"肉丝茸",实为肉松工艺的雏形。至南宋中叶,临安御厨已发展出"三蒸三晒"的复杂工序:头蒸用桑柴慢火,二蒸添松木烟熏,三蒸以荷叶包裹,每次晾晒需七日。这种耗时二十一天的制法,使肉纤维形成独特的蜂窝结构,入口即化却留有松针清香。

《山家清供》记载的"黄金缕",是将肉松与蟹粉、松仁同炒的宴席名菜。而《梦粱录》中"市井点心"条目,更列出"肉丝酥""茸丝饼"等十二种衍生吃法。这种食物的流行,折射出宋代市民阶层对"闲适美学"的追求——连军粮都要讲究"色如金铄,气若兰薰"。

当忽必烈的斡耳朵(宫帐)移至中都,御厨们发现传统肉松极易氧化变质。据《元史·食货志》载,蒙古军队远征日本时,因肉松霉变导致三千骑兵食物中毒。这场危机催生了军粮改良:将肉松粉碎后与炒米混合,用马奶发酵制成"博托格"(便携干粮)。

这种改变在《饮膳正要》中留下清晰印记:元代肉松制法删去烟熏步骤,改用草原特有的岩盐腌制,并增加砸压工序。考古发现的多件元代皮囊,内壁残留物显示军用肉松的水分活度已降至0.58,远低于宋代0.75的赏味标准。

在元大都集市上,仍能见到两种肉松并存:一种是供色目人享用的"撒木扎"(细如发丝的金黄肉松),另一种是汉人商贩叫卖的"灰绒"(粗粝如砂的军粮余料)。这种分化恰似当时社会的缩影——蒙古贵族在宴会上用金盘盛放改良版肉松,而普通士兵则吞咽着失去灵魂的热量载体。

北宋都城的庖厨革命,将肉食加工推向了美学新境。据《吴氏中馈录》载,当时匠人已掌握"三蒸九晒"的古法:取里脊精肉经三次焯水去腥,佐以陈年花雕与秘制香料,文火煨至骨肉分离。最关键处在于"松而不散"的炒制工艺——需以竹帚不停翻动,使水汽在黄金三分钟内均匀蒸发,最终成就"丝若游丝,入口即化"的奇观。

这种对食物形态的极致追求,实为当时社会结构的镜像。汴京百万人口中,商贾占比超四成,催生出对精致生活的集体向往。临安城出土的青瓷盏残片上,常附着肉松纤维,印证着士大夫阶层"以食为雅"的社交仪式。正如《梦粱录》所载:"凡宴集,必先呈四色干果,次列八宝肉松,方见主人待客之心。"

当蒙古骑兵的狼牙旗插遍中原,一种截然不同的肉食形态在行军囊中悄然演变。1235年西征花剌子模的军需档案显示,蒙古军队采用"七压七夯"工艺:将煮透的牛肉剁为肉糜,裹以牛皮反复捶打,最终制成重约三斤的肉砖。这种被称作"搏克食"的干粮,在零下四十度的西伯利亚寒冬中仍可保存半年。

这种实用主义的食物革命,深刻影响着欧亚大陆的文明走向。波斯史学家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记载:"鞑靼人行军不带锅灶,遇水则取肉砖煮为糊,三口可饱一日之需。"这种高效补给支撑起日均九十公里的行军速度,使蒙古骑兵的机动性超越所有农耕文明军队。

在开封博物馆现存的一块元代肉砖残片上,考古学家发现其密度达1.8g/cm³,远超宋代肉松的0.3g/cm³。这种物理属性的差异,恰是两种文明形态的具象化表达:宋人追求0.1毫米的肉丝精度,元人则计算着每克食物的卡路里效率。

这种分化在饮食器具演变中尤为明显。汴京遗址出土的定窑白瓷盏,内壁刻有精准的容量刻度,印证着"克数即礼数"的待客之道;而蒙古贵族墓中随葬的银錾花肉砖模,则刻着"日食一砖,力可拔山"的实用箴言。

当我们在现代超市货架前比较手撕肉松与即食肉粉,实则在进行着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宋代肉松工艺在明代发展为"油松法",通过添加猪油提升口感;而元代肉砖技术经阿拉伯商人改良,最终演变为中亚的"库鲁特"奶酪。这种技术流变揭示着文明交融的深层规律:精致与实用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此消彼长。

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直观的佐证。2019年扬州城遗址出土的南宋酒肆窖藏中,同时存在细如发丝的肉松与粗砺的肉粉残渣,证明这两种食物形态曾长期共存。正如《齐东野语》所言:"市井有雅俗之别,军旅存生死之择",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恰是文明韧性的体现。

南宋《中馈录》记载的肉松制法,堪称古代食品工程的巅峰之作。精选猪后腿肉经猛火炙烤去脂,趁热拆解成三毫米宽的肉丝,配以川椒、生姜等十二味香料,在紫铜釜中完成三次揉搓慢炒。现代食品科学揭示,这种工艺形成的油脂-蛋白质复合网络,使成品在220℃烘烤时仍能保持纤维完整性,最终呈现出"金丝缠月"的视觉美学。

这种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与《营造法式》的建筑智慧形成奇妙呼应。汴河两岸的食肆将肉松作为"味觉颜料",或裹入蟹黄汤包形成"金缕穿云",或点缀梅花糕造就"雪落寒梅"。据《东京梦华录》统计,北宋末年东京城每日消耗肉松超三百斤,印证着"食不厌精"的都市文明高度。

蒙古军队的铁蹄踏破欧亚大陆时,传统肉松工艺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记载的"煮肉干焙为末"工艺,标志着食品技术的战略转型。通过三次蒸煮去脂、石臼研磨成粉、油纸密封包装的三重革新,将肉制品体积压缩至原食材十分之一,保质期延长至十八个月。

应昌路遗址出土的碳化肉松粉末,无声诉说着这场技术革命的代价。超细粉体在烘焙中形成的焦苦层,暴露出脱脂工艺对风味物质的致命破坏。但正是这种"牺牲型创新",支撑起横跨万里的军粮供给体系,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的独特印记。

当代食品实验室的对照实验揭示惊人差异:宋式肉松在烘烤时形成立体网状结构,与面团产生"黄金共生"效应;元式肉粉则因缺乏纤维支撑,在相同温度下迅速碳化。这种差异本质是两种文明形态的投射——前者是城市经济繁荣催生的精致主义,后者是军事扩张需求驱动的实用主义。

苏州某百年老店的实践颇具启示:通过控制离心机转速复现宋代揉搓工艺,其肉松酥饼连续三年获得国际烘焙大奖。更值得关注的是分子料理领域,德国主厨利用宋代香料配方重构马芹风味胶囊,这种跨时空的技术对话,正在重塑全球美食版图。

在《事林广记》的记载中,宋代肉松的制作堪称一场精密的手工艺术。匠人需将精肉"捻细如缕",再以耐心"掠去筋膜",最终得到"丝丝分明"的成品。这种对形态的极致追求,折射出宋代城市经济繁荣背景下,饮食文化对美学与功能的双重探索。细长纤维与面包湿软面筋的天然缠绕,不仅确保了肉松在烘烤过程中的稳定性,更在味觉层面构建出层次分明的体验——当丝状肉松与面包交织,每一次咀嚼都是对食材本味的深度唤醒。

反观元代行军肉松的粉末形态,则是对严酷环境的直接回应。《饮膳正要》中"颗粒极细"的描述背后,是军事后勤对重量、保存期限近乎冷酷的优化。粉末化处理使肉松体积压缩率达到极致,配合彻底脱脂工艺,完美解决了长途行军中食物易腐、携带不便的难题。

宋代肉松工艺中"保留少量动物油"的秘诀,在《吴氏中馈录》等典籍中得到了充分印证。这种对油脂的精准控制,实则是宋代饮食科学对热力学与风味学的深刻理解:动物脂肪作为热传导介质,在烘烤过程中促进美拉德反应,使肉松表面形成微妙焦化层,释放出坚果与肉香的复合气息。当这种经过油脂淬炼的肉松与富含乳脂的面包相遇,两种脂肪来源的香气在炉温中交融,缔造出令人难忘的味觉交响。

而元代肉松"脱脂彻底"的要求,则暴露出军事需求对食物本质的改造。彻底去除脂肪虽避免了腐败风险,却也剥夺了肉松在高温下发生风味转化的可能。裸露的蛋白质在炽热炉温中迅速变性,稍有不慎便会滑向焦苦的深渊。这种对风味的牺牲,本质上是对行军效率的绝对服从——当生存成为首要目标,食物的味觉体验便退居为能量摄入的附庸。

宋代肉松的香料运用堪称典范,《山家清供》中记载的"酒、醋、椒、马芹"组合,构建出复杂的味觉层次。酒的提香、醋的平衡、椒的刺激与马芹的草本气息,在肉松中形成多声部交响,当这种经过精心调味的肉松与黄油面包结合,两种风味体系的碰撞产生了1+1>2的效果,成为宋代市井生活精致化的味觉注脚。

元代行军肉松的"基本无调味",则是对批量生产与长期保存的妥协。这种看似简陋的处理,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营养学智慧:无调味设计不仅降低了制作难度,更通过减少盐分与香料的使用,避免了储存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风味劣变。当寡淡的肉松粉末混入香气浓郁的面包时,其强大的吸附性反而成为优势——肉松如同海绵,悄然吸收着面包的奶香与甜味,在无声中完成能量的传递。

13世纪的欧亚大陆上,蒙古铁骑的辎重车里藏着改变战争形态的秘密武器。考古学家在内蒙古发现的元代陶罐中,残留着经过特殊处理的肉松粉末,其制作工艺被《饮膳正要》记载为"三蒸九曝,曝极干"。这种将鲜肉转化为分子级干粉的技术,使每克肉松能储存800大卡热量,在零下30℃的漠北寒风中保持三年不腐。

现代食品科学揭示了其中的军事智慧:超薄肉糜经三次蒸制去除细胞水分,九次曝晒形成蜂窝状多孔结构。这种设计让肉粉在战场上具备双重优势——既可通过马匹驮运实现超长距离补给,又能在紧急情况下直接食用补充能量。但正是这种为战争优化的物理特性,在当代厨房引发了连锁反应。

当北京某烘焙实验室将元代肉松投入150℃热风循环系统时,监控屏幕记录下惊人场景:肉粉以0.5米/秒的速度脱离面团,在30秒内形成直径2米的"粉尘云"。高速摄像显示,完全脱脂的肉松微粒因表面张力缺失,在热对流中产生类似沙尘暴的布朗运动。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美拉德反应失控。对比实验显示,宋代含8%油脂的肉松在200℃保持稳定焦糖化,而元代样品在180℃即触发碳化链式反应。电镜扫描发现,其多孔结构使热量传导速度提升3倍,导致丙烯酰胺生成量在30秒内激增700%。某五星级酒店曾因此批次面包导致顾客投诉率上升40%。

水分动态监测揭示隐性危机:当面团进入烘焙中期,肉松颗粒如海绵般疯狂吸水膨胀300%,在显微镜下形成蜂窝状突起。但冷却阶段的水分再分配导致剧烈收缩,0.1-0.3毫米的微型塌陷区不仅破坏面包纹理,更使风味物质流失率达65%。某烘焙品牌测试显示,使用元代工艺的面包保鲜期从72小时骤降至8小时。

对比《吴氏中馈录》中"入脂炒香"的宋代智慧,元代军粮的纯粹性在当代遭遇文化断层。内蒙古大学食品学院的复原实验证实,添加2%冷压亚麻籽油可形成0.3微米厚的保护膜,既保持传统风味又适应现代工艺。这种分子级改造使焦化温度提升至220℃,飞散率降低92%。

米其林三星主厨让·皮埃尔的实践更具启示:他将元代肉松与液态氮结合,创造出-196℃瞬时脆化的新派酥点。这种古今交融的尝试,在巴黎美食展上引发23家媒体报道,证明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需要超越简单的材料替换。

元代铁骑的马蹄声中,草原饮食文化裹挟着粗犷的审美席卷中原。肉松制作工艺在此背景下发生根本性偏移:高火急烘成为脱水保藏的主要手段,漫长的肉糜研磨虽换来细腻质地,却在现代烘焙场景中暴露致命缺陷。

实验室数据揭示了元代工艺的四大困境:180℃以上高温导致肉松纤维碳化,产生焦苦味;细末状结构无法与面点表面形成有效附着,出炉后大面积脱落;过度脱水使肉松成为"水分黑洞",吸食面团水分形成凹陷;单一调味体系在长时间烘烤中风味流失率高达70%。这些技术瓶颈,如同枷锁般束缚着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

南宋《山家清供》残卷中,隐匿着超越时代的食品工程智慧。通过对宋代烹饪文献的交叉验证,现代食品科学家复原出三项颠覆性技术:

1. 纤维重构技术:微观世界的锚定系统

宋代匠人摒弃暴力研磨,采用"三沸三凉"煮制法:95℃热水中三次沸腾降温,使肌肉纤维在热胀冷缩中自然松解。配合手工撕拉工艺,形成平均长度8.2毫米的丝绒状纤维。这种长纤维结构在扫描电镜下呈现独特的"树突状"分支,如同微型锚钩嵌入面筋网络。实验显示,宋代工艺肉松附着强度达12.7N/cm²,较元代工艺提升340%。

2. 油脂平衡法则:热力学防护罩

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微含油"工艺,本质是构建动态油脂膜。通过控制肉松含水量在18-22%区间,形成0.3-0.5μm厚度的动物脂肪层。这层薄膜在烘烤过程中形成热屏障,将美拉德反应温度窗口从150℃拓展至200℃。热重分析显示,宋代工艺肉松在190℃环境下的风味物质保留率达89%,较元代工艺高41个百分点。

3. 复合香型矩阵:分子级别的协奏曲

临安城酒肆中流传的调味秘方,暗合现代感官科学原理。米酒提供酯类物质基础香,米醋激活酸类分子活性,山奈与花椒构成辛香顶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发现,宋代工艺形成包含23种挥发性化合物的香气矩阵,在烘烤过程中产生"香气泵"效应——每分钟释放0.8μg香气分子,持续时长达17分钟。

当宋代肉松工艺进入现代中央厨房,引发的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烹饪哲学的觉醒。某高端烘焙品牌实验数据显示:采用宋代工艺的肉松面包,较传统产品吸水率下降83%,焦苦味物质生成量减少91%,货架期延长至15天。更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调研显示,78%的试吃者能准确描述出"层次分明的肉香",这一数据在同类产品中不足30%。

宋代临安城的茶肆里,一笼笼"旋炙猪皮肉"在炭火上翻转,金黄的油滴顺着炙子滑落,在青砖地面上洇出星点光泽。这种对火候的极致追求,跨越八百年时空,在当代烘焙坊的烤箱中完成了一次静默的重生——当丝绒肉松以云霞般的姿态点缀于面包表面时,170℃的热风正在执行一场精密的温度仪式。

《齐民要术》中"急火令疾熟,转翻周正"的记载,揭示了中国烹饪对火力控制的早期自觉。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的临安点心,虽未明写温度参数,但"细料物儿"的绵密质地与"蜜煎裹蒸"的晶莹色泽,已然暗含对热力传导的深刻理解。这种将炉温视为烹饪枢机的智慧,在北宋徽宗时期的"烧猪肉"制法中达到巅峰:厨师需根据季节调整炭火大小,夏日用"文武火"交替,冬日则保持"中火慢煨",确保油脂均匀渗出而不焦煳。

当代烘焙实验室的热成像仪揭示惊人真相:丝绒肉松的完美状态,并非取决于食材本身温度,而在于烤箱内部温度场的精密构建。当肉松作为面包顶饰时,170℃纯热风模式能在15分钟内形成均匀热毯,但真正的关键在最后10分钟——此时将肉松轻铺表面,利用余温完成色泽定型。这种"分段控温法",恰似《天工开物》中"火候足时他自美"的现代演绎,避免高温对肉松纤维的过度破坏。

当肉松藏于蛋糕卷芯时,温度逻辑发生根本转变。180-200℃的高温区间中,包裹结构形成热力屏障,肉松在此完成三重转化:首先,脂肪与糖分在180℃下产生美拉德反应;其次,蛋白质在190℃时发生焦糖化;最后,残余水分在200℃环境中迅速汽化,形成蓬松的多孔结构。这种温度引发的链式反应,使肉松从普通食材升华为风味载体。

没有专业烤箱的现代人,在170℃通用温度下创造出智慧解决方案:当肉松暴露于热源时,覆盖锡纸形成反射层,既阻隔强光直射,又保持热力循环。这种"以金护金"的技法,恰是《吴氏中馈录》"盖覆密器,不使气泄"的现代转译。更有烘焙爱好者发现,在烤箱中层放置盛水烤盘,利用水蒸气调节湿度,可使肉松表面温度降低5-8℃,完美平衡酥脆与柔嫩。

南宋临安城窑工开窑时,总要让瓷器在余温中自然冷却。这一细节被林洪记录在《山家清供》中:"物之精粹者,惧湿畏浊"。当现代食匠将刚炒制的肉松铺展于竹篾时,他们正在复刻一场跨越时空的热力学实验:35℃的环境温度必须低于肉丝内部余温,否则骤然密封将形成微型蒸气循环系统,导致纤维回软。这种对温度梯度的精确把控,恰似《陶记》所言"火候既足,静待寒生",将物理规律转化为可操作的传统智慧。

《事林广记》记载的"蜜渍青梅,取腊纸重封"之法,在当代被赋予更科学的诠释。食匠在容器底部铺设食品级干燥剂或炒米,构建第一道干燥防线;分装成30-50克的小份量,通过控制开启频次实现"启闭之律"。双重密封结构尤为精妙:保鲜膜覆盖罐口的动作,如同为南宋瓷器裹上丝帛,在分子层面构筑起水汽无法穿透的屏障。这种对微观环境的极致控制,将古代经验升华为可量化的保存标准。

临安商贩在《梦粱录》中记载的果品窖藏术,被现代人解构成精确的温度带管理:自然阴凉处(10-15℃)可延长存续至60日,4℃冷藏赋予30-60日保鲜期,-18℃冷冻则将时间凝结至180日。取用时使用竹筷而非手温接触的细节,暗合考古队员处理脆弱文物时的操作规范。这种对温度梯度的科学运用,将南宋市井智慧转化为食品工程学的经典案例。

当肉松表面出现微湿斑块,《膳夫录》的警示"物有异状,速弃之"便显露出深层意蕴。这种对腐败征兆的零容忍,实质是对文明传承态度的投射——每一处霉变都是微生物对防御体系的突破,正如历史长河中某些文化基因的失传。食匠用竹筷取用肉松的动作,既是对工具文明的致敬,也是对物质本真性的坚守。

考古发现揭示,早在商周时期,华夏先民已掌握竹木器皿的防潮技艺。安阳殷墟出土的竹编食盒,其表面残留的草木灰涂层,正是先民"以灰吸湿"的智慧见证。至唐代,长安西市遗址中发现的带通风孔的木制食盒,印证了《齐民要术》记载的"穿孔透气,避湿藏鲜"之法。这种对空气流动的巧妙利用,比西方同类技术早现千年。

明代《竹屿山房杂部》的"燥洁"理念,将器物干燥提升到哲学高度。书中详述的"三曝法":晨曦初照时曝晒,正午烈日下翻动,黄昏余晖中收存,形成完整的干燥周期。这种对光照角度与湿度的精准把控,使普通竹筷达到"水痕不存,木纹清晰"的境界,其物理性能与现代防潮餐具无异。

《本草纲目》"湿郁生霉"的警示,在江南梅雨季的灶台上演得淋漓尽致。苏州博物馆藏的清代厨事账本记载:同治年间,某富户三月备宴,因未彻干竹筷,致肉松受潮霉变,损失白银二十三两。这场微观世界的战争,在显微镜下呈现惊人细节——竹纤维表面的水膜成为霉菌孢子着陆的"机场",0.1毫米的水层足以启动腐败链式反应。

宋代《山家清供》记载的"燥器贮珍"之法,在今日实验室得到科学验证。浙江大学材料学院模拟实验显示:当竹筷含水率降至8%以下时,其表面形成的疏水层可阻断99.6%的霉菌孢子附着。这种通过物理干燥实现的"被动防御",比现代化学涂层更显智慧本真。

在徽州古村落,至今可见"晒箸架"的遗存。这些特制木架倾斜15度,既保证最大受光面积,又利用重力让水珠自然滑落。当地老人遵循"辰时晒,未时收"的古训,将竹筷置于通风处完成最后1%水分的蒸发。这种对自然节律的顺应,暗合现代干燥工艺的"恒温恒湿"控制理念。

当代厨房的智能烘碗机,本质是古法的科技重构。其红外加热模块模拟日光波长,循环风道复制自然对流,温度传感器替代肉眼观察。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干燥是使用前的必要准备"这一核心从未改变。正如《考工记》所言:"智者创物,巧者述之",现代科技不过是将古人的经验转化为数据参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李世民:此人若不服你就杀了,太子答:服的话咋办?李世民:升官 文|明明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的李世民...
原创 人... 元朝的历史可谓是如同一阵汹涌的飓风,横扫了整个亚欧大陆,在短短数十年内,便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帝国...
原创 如... 我们现在都能清楚地明白,当年姜维投降钟会的举动,实际上是一场深思熟虑的计谋。那时,刘禅已经决定带着成...
原创 老... 1982年,故宫博物院终于得知了慈禧太后生前照片的下落,这一消息让许多人倍感振奋。作为晚清时期的实际...
原创 嬴... 当代中国人的名字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姓和名。姓是家族的印记,象征着血脉的延续。姓氏不是个人出于主观愿...
原创 关... 在《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中,有这样一幕,第四十二回提到,在长坂坡的激战后,突然从远处出现了一支骑兵队伍...
原创 清... 这张照片捕捉到了一个小脚老太太的生活瞬间,她正拄着一根细长的木棍,稳稳地站在自家那片小小的庭院中。尽...
褚民谊被枪毙时,为什么做了个“... 今次介绍的人物更是亲自投身武术当中,师从吴式太极名家并全力推广武术,但他却是汪精卫伪政府的核心人物—...
原创 吕... 自从吕布死后,大家就常开玩笑说,二爷(关羽)看谁都像是想动刀。这句话虽带有调侃,但被网友广泛传播,成...
原创 清... 摊开这组老照片,像掀开了一床压着百年风尘的旧棉被,这些边角发脆的影像,拼出的哪是简单的老照片?分明是...
原创 你... 在古代的战场上,枪械无疑是至高无上的武器,其威力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兵中之王”。犹如神话般的长枪掌...
原创 彭... 在辉煌的历史舞台背后,每个英雄的故事都蕴藏着诸多波澜与情感。汉王刘邦与韩信的故事便是如此,充满了转折...
1867年俄罗斯为何以720万... 美俄峰会举办地阿拉斯加曾属于俄罗斯,后来被沙皇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这笔交易一度被认为是“疯...
原创 清... 清朝的官制大致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同时也进行了不少改革和创新。例如,明朝时期各省负责军事的机构被称为...
原创 吴...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大明王朝的命运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这一天,崇祯皇帝朱由检最终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
原创 朱...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伟大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贫苦的农村少年,到一位与佛法相伴...
原创 曹... 一、曹操的继承人选择困境 三国时期,风云变幻,群雄逐鹿,而曹操凭借个人的智慧与才干,最终分得了三国...
澳门同胞抗战专题展在广东江门开... 中新社江门8月15日电 (记者 郭军)由江门市博物馆联合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共...
“重走滇缅公路 弘扬抗战精神”...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阔史诗中,滇缅公路以其独特的历史重量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8月16日,“纪念中...
苏联的巅峰时刻究竟有多强大? 当加加林在1961年划破天际,当红场上钢铁洪流碾过花岗岩路面,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向世界宣告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