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都曾是鬼谷子的弟子。苏秦曾为燕国效力,通过他的口才,成功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国君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建立了所谓的“合纵”联盟。凭借一己之力,他获得了六国的相位,成功促成了这场规模庞大的联合,甚至使秦国在十五年内不敢越过函谷关。而另一位纵横家,张仪则效力于秦国,他的角色和影响力也非常显著。苏秦死后,张仪通过口才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促使秦国吞并了韩、魏、楚三国,立下了帮助秦国统一天下的卓越功勋。
然而,根据战国历史学者杨宽的考证,苏秦与张仪并非同一时代的人。张仪去世的时间是公元前310年,而苏秦则在公元前285年去世,彼此之间相差了25年。史记中曾提到,苏秦在成功说服燕国和赵国之后,计划继续游说韩国和魏国,但此时秦国的军队已准备攻打魏国。为防止自己的合纵计划被秦军的攻势破坏,苏秦选择故意激怒张仪,激发他前往秦国游说秦王。经过苏秦的支持,张仪成功见到了秦王并获得了王的赏识,最终促使秦王放弃了攻打魏国的计划,从而协助苏秦完成了合纵的使命。
随着近年来一些古墓的发掘,许多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重新浮出水面,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战国纵横家书》。通过考证这本书,可以明显看出苏秦和张仪并不是同时代的人,而这一点也在历史学界得到了验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烧毁了六国的史书,同时因为秦国史官在战国历史的记载上过于简略,导致了这段历史的缺失。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不得不依赖这些纵横家的记载,从而造成了历史上的某些误传。
纵横家对自己人物的记载通常带有夸张成分,苏秦与张仪是其中最具名气的两位纵横家。为了突出纵横家的影响力和在战国历史中的地位,这些历史记载者将两人硬生生地塑造为同一时代的对手,制造出苏秦与张仪的激烈对抗。而司马迁也曾提到,很多与苏秦并无直接关联的历史事件,实际上被错误地归为苏秦的功绩。
更为奇怪的是,历史上有许多关于苏秦的事件,实际上并不属于他,而是被记载为“苏代”和“苏厉”两位不同人物的事迹。这两位人物在纵横家的记载中被称为苏秦的亲弟弟,但实际上,他们的历史事件都可以归为苏秦的功绩。这一错误的记载甚至被《孟子》引用,孟子提到“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乎?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孟子并未将苏秦与张仪并列为同代的大丈夫,而是将公孙衍与张仪一同提及,这就引发了疑问:为何苏秦没有与张仪同时提到呢?
从这些考证来看,苏秦的历史确实被“穿越”了25年,而他的许多事迹被误归为“苏代”和“苏厉”的功劳。这也让人对“苏秦”和“张仪”是否真的如《史记》所记载的那样属于同一时代产生了怀疑。而关于鬼谷子是否真的存在,也成为了历史学者讨论的话题。传说中,孙膑和庞涓这两位战国初期的名将也被称为鬼谷子的弟子,但《史记》中并未记载这两人是鬼谷子的门下弟子。实际上,孙膑和庞涓的军事思想各有不同,孙膑以智谋著称,而庞涓则擅长战术排兵布阵。
如果鬼谷子真是一个代代相传的称号,那么不仅苏秦、张仪,孙膑和庞涓也可能属于不同代的鬼谷子弟子。然而,将动漫中的设定与历史混为一谈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像《秦时明月》这样的动漫,其剧情并非真实历史的再现。历史学应当与虚构的动漫内容区分开来,不能简单地把虚构故事作为历史事实。尽管鬼谷子的存在依然值得怀疑,但如果有人仍然相信《秦时明月》中的版本,那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