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西安事变后期的善后过程中,东北军第67军军长王以哲遭到少壮派的刺杀,消息一经传出,震惊了国内外。毛泽东和党中央对王以哲的死表示了深切的哀悼,称他为国家民族之干城和爱国人民之领袖,这样的评价可谓极为高尚,十分罕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王以哲在两年前还曾是追剿红军的国民党主力之一。当时,毛泽东率领红军抵达陕北时,王以哲的部队正是红军进行割尾巴作战和直罗镇奠基礼的目标。令人意外的是,最终王以哲不仅成了红军的盟友,甚至还被视为中共的自己人。 那么,这一转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1936年春,毛泽东和彭德怀带领红军东征的情况。1936年2月20日,毛泽东和彭德怀下令,带领万余名红军将士渡过黄河,开始了雄壮的东征之战。这场战斗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筹集粮草和弹药,解决红军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宣传抗日救国的理念。毛泽东并没有打算长期占领山西,因此在红军占领了各个县之后,便面临一个难题:一旦红军撤回陕北,这些地方很可能会再次被阎锡山或蒋介石的中央军夺回。那么,怎么办呢?3月22日,毛泽东和彭德怀就红军占领的山西地区向东北军第67军军长王以哲发出了一封电报,内容主要是建议他进驻晋南地区,并以追击红军为名,占领那些富饶的地方。电报中指出,这些地方不仅人烟稠密、土地富饶,而且对抗日大计至关重要。如果东北军能够驻守此地,不仅能够为抗日提供支持,还能解决给养和兵员补充的问题。 毛泽东的这番建议可以说是相当巧妙。东北军若是占据晋南富饶之地,相当于在山西南部建立了一个新的根据地。这一战略显然对王以哲十分有利,尤其是在当时东北军的后勤补给十分困难,而这些经济富饶的地区恰好能够帮助东北军解决这个问题。张学良当时正好在南京开会,王以哲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派兵渡河追击红军,结果红军立即撤退,东北军成功占领了晋南大部分地区。 那么,为什么毛泽东会选择王以哲呢?其实,早在那之前,红军与东北军就已经开始了秘密接触。李克农曾与王以哲进行过秘密会谈,双方达成了停战并共同抗日的协议。王以哲表面上是东北军的军长,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了中共的盟友。据东北军中的中共党员高崇民回忆,王以哲最终还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地下党员。可惜的是,在西安事变后,王以哲被东北军少壮派刺杀,毛泽东对此深感惋惜,并称:苏区军民同声悼惜。 这段历史在陈冠任所著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书中也有详细记载,该书曾被列为畅销书,并深受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