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原本是罗侯寇氏的后代。由于刘备没有自己的子嗣,他看中了刘封的才干和为人,尤其是刘封关心百姓、品德高尚,于是将他收养为嗣子,并改名为刘封。从此,刘封便成了刘备的养子,并在刘备的征战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刘备在征战四方、最终入蜀的过程中,刘封一直陪伴在身边,勇敢地战斗,斩杀敌人,保护刘备的安全,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特别是在刘备进攻汉中的关键时刻,曹操派兵来争夺汉中。刘备虽然采取了防守策略,不轻易出战,却指派刘封去面对曹操的挑战。这一决定让曹操非常愤怒,甚至直言:你就派你那个假儿子刘封出来,我就派我儿子曹彰来对阵。从曹操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对刘封的能力是非常看重的,认为刘封足以与曹彰抗衡。刘封也确实不负众望,多次代父出征,和张飞、赵云并肩作战,表现出了异常勇猛的战斗力,屡次为刘备建立了大功,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然而,二十年后,诸葛亮为什么会劝刘备下令赐死刘封呢?这一决定的背后,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原因。首先是在219年的上庸之战,刘备指派孟达率军攻占上庸,刘封则带领增援部队协助作战,成功逼迫敌将申耽投降,刘封的表现再次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并被提升为上庸副将。但问题出现在关羽攻打襄阳时,关羽曾多次请求刘封支援。然而,由于上庸的局势不稳,刘封担心一旦调兵,可能会导致上庸失守,因此拒绝了关羽的请求。后来关羽战败阵亡,这让刘备感到极为愤怒,认为刘封未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未能履行作为将领的责任。 其次,刘封在守卫上庸期间,对自己仅仅是副将的身份感到不满,明明自己勇猛善战,却未能获得应有的权力和地位,这使得他与孟达产生了越来越深的矛盾。孟达虽然是刘备的部下,但由于屡次忍让,最终选择投降曹操。当孟达投降魏国后,他带兵攻打刘封,并劝刘封投降曹操,声称刘备不可能将大业传给他。尽管孟达的劝说极具诱惑,刘封仍坚守忠诚,拒绝了孟达的提议,最终在战争中大败,被迫退回成都。刘备得知此事后,感到异常愤怒,认为刘封在权力争夺中不顾大局,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最后,刘备在46岁时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禅。作为父亲,刘备自然希望自己的亲生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仅仅由刘封继承。孔明也支持刘禅继位,因为刘禅才是刘备的正统继承人。此时,虽然刘封在蜀汉的地位依然很高,但他和刘禅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紧张。刘封曾认为自己作为养子,有资格继承刘备的事业,甚至把刘禅看作是自己的弟弟。此时,刘封已经积累了很强的群众基础,深知如果刘禅继位,自己将会面临威胁。诸葛亮也敏锐地察觉到,如果刘封心生不满,局势可能会变得非常复杂。为了避免未来的动荡,诸葛亮建议刘备,必须铲除刘封,才能确保蜀汉的稳定。最终,刘备下令赐死刘封,那个曾为自己征战四方的养子,在权力的漩涡中惨遭杀害。 外人或许难以理解刘备的这一决定,但历史告诉我们,在动荡的时代,权力和利益始终是最为重要的。刘封的死,虽然让刘备痛心,但却是为了确保国家的长远稳定。刘备和诸葛亮都把国家和大局置于个人情感之上,正如诸葛亮果断斩马谡一样,刘备也不得不做出这个痛苦的决定。最终,刘封的死或许是刘备为了保全蜀汉政权,所必须作出的最艰难选择。因此,刘备作为一位乱世中的英主,虽然以仁义为先,但在关键时刻,依然能够做出冷酷的决策。诸葛亮的建议,尽管看似残忍,但从战略角度来看,确实是为了大局着想。刘封的一生,虽然有过辉煌,也充满了无奈与遗憾。在动荡的时代里,许多忠臣烈士都未能善终,这便是乱世的铁血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