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选择咸丰(奕詝)继承大位,而没有选择恭亲王(奕訢),这一决定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道光皇帝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他又在哪些方面犯了错误? **一、关于诚信** 道光帝为何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决定建立在了欺骗的基础上。 道光帝虽然有九个儿子,但由于许多儿子早逝,只有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訢还健在,并且有继位的可能。奕詝是长子,年纪较大,但他比较愚钝,能力不足;而奕訢聪明能干,既能文又能武,然而他并非长子。道光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犹豫不决,打算通过考察来做出决定。尽管他说是考察,但实际上这只是他内心的想法,皇子们并未意识到,大臣们也未曾知晓。而奕詝的老师杜受田是个深谙人情世故的老臣,他立刻察觉到道光皇帝在进行考察。
第一次考察发生在一次打猎活动中,奕訢捕获了很多猎物,而奕詝一无所获。杜受田看到这一幕,迅速给了奕詝一个应对的建议。他让奕詝解释说,自己没有猎获,是因为不忍心伤害生灵,借此表示自己有仁德。道光皇帝原本因奕詝空手归来而不满,但听到他的解释后,反而心生好感,认为奕詝有仁爱之心,还夸奖了他。 第二次考察是在道光皇帝生病时,他希望两个儿子能帮助分担政务,分别召见了两位皇子让他们阐述各自的治国方略。杜受田再次明白奕詝很难应对,因此给了他一个应急的策略。当两位皇子在道光帝床前陈述时,奕訢滔滔不绝,提出的施政方案也很出色,而奕詝则只是默默流泪,不知所措。当道光皇帝问他为什么哭时,奕詝回答说自己看到父亲生病,心情非常沉重,无法集中精力作答。道光皇帝听后,认为奕詝忠孝心切,再次夸奖他,并下定决心让他继位。 那么,为什么道光皇帝最终选择了奕詝呢?显然是因为他被奕詝的仁爱和孝顺所打动。第一次考察,奕詝展现了仁的品质;第二次考察,则表现出孝的美德。这两个字都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也是评判一位帝王是否合格的标准。根据这些标准,理应选择奕詝。 然而,事后我们会发现,道光皇帝的选择并非完全正确。从儒家的标准来看,虽然道光皇帝并无过错,但奕詝的仁和孝却是表演出来的,并非真实的品德。他的行为其实是受老师杜受田的引导和设计,是一种为达目的的伪装。古代儒家提倡的五常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仁,而最后一位的信才是最为关键的。诚信是所有美德的基础,若没有诚信,其他的德行便失去根基。奕詝的行为缺乏真正的诚信,因此道光皇帝在这方面的判断显然是错误的。 **二、关于入世** 再来看道光皇帝的择人标准。实际上,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是肤浅且机械的,并未抓住其精髓。 儒家思想中虽然有三纲五常的说法,但这一理念最初是由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的,这与孔子所提的儒家思想已大相径庭。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并非是让皇帝遵循的,而是为百姓提供的行为规范,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当时的皇权社会为了保持稳定,要求民众遵循这些准则,以避免社会动荡。 然而,作为一国的帝王,如果只是机械地遵守这些准则,而不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便会陷入误区。事实上,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入世,也就是说,儒家倡导帝王要积极应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孔子周游列国,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实践来改造社会。 不过,孔子的入世与法家的入世有所不同。孔子提倡的是时中,即根据具体的时局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奕詝在道光皇帝的考察中,虽然表现出仁和孝,但他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而只是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层面。显然,杜受田洞察到道光皇帝的思维方式,才让奕詝按照这种方式应对。如果是曹操来选择继承人,他绝对不会选一个如此缺乏实际能力的人。 **三、关于能力** 作为一位皇帝,究竟是德行重要,还是能力更为关键?这取决于具体的历史时期。如果是太平盛世,德行无疑是最重要的。孔子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说明太平时期的皇帝往往荒淫无道,因此德行的要求尤为严格。 然而,如果国家面临危机,需要大力整顿和改革时,能力便显得至关重要。如果皇帝缺乏能力来处理国家事务,那么国家的局势只会越来越糟。道光皇帝所面临的鸦片战争,清朝被英国打败,割地赔款,国家问题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道光皇帝应该意识到国家亟需改革,而他没有及时做出应对,依然局限于节约、保守的思维,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节俭皇帝。虽然节约表现出一定的品德,但无法解决实际的外交和军事问题,无法让国家走出困境。 显然,作为皇帝的道光皇帝短视,作为大臣的杜受田投机,而作为继承人的奕詝更是能力不足,这样的选择注定无法挽救即将衰败的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