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出生于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英武果敢,深得父亲李世民的宠爱。李世民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夸奖他,称“吴王恪英果类我”,足见他对李恪的厚爱。贞观二年(628年),年仅十岁的李恪被册封为蜀王,兼领益州大都督,管理着这个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地方。然而,由于李恪年纪尚小,便没有立即前往益州,而是由益州的大都督府长史代为处理军政事务。
贞观十年(636年),李恪被改封为吴王,并且在翌年(637年),被授予了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的职权,同时也被任命为安州刺史(今湖北安陆)。李恪此时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若不是一件突如其来的大事,他的命运或许就会在安稳与荣华中度过。然而,历史往往因一个转折点而改变,李恪的命运也不例外。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与李泰因争夺太子之位发生冲突,最终李承乾策动了谋反,事败后,李世民废除了他太子的身份。经过一番审讯,李泰也被发现并非良善之辈,因此李世民将他幽禁,随后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这便是唐高宗李治的起点。
尽管李治在李世民眼中仁爱宽厚,但却缺乏果敢和决断力,这令李世民忧心忡忡,担心他难以驾驭朝中的众多功勋老臣。与之对比,李恪英武果敢、能力卓绝,李世民心中便产生了让李恪继位的念头。然而,李治的亲舅长孙无忌强烈反对这一提议,并借着李治与长孙皇后深厚的母子情感劝阻李世民改变想法。由于李承乾谋反一事给李世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再加上更换太子牵涉众多利益,李世民最终放弃了此想法。
不过,李恪因曾经参与“议储”事件,潜在地对李治构成了威胁。李恪的英才和威望令长孙无忌深感忌惮。李治即位后,李恪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和司空等高官职务,并名义上被重用,但实质上却被剥夺了他实际的军权。永徽元年(650年),李恪成了李治最年长的兄长,但李治将他置于虚职,令他处于一种被牵制的局面。
永徽四年(653年),一桩看似与李恪无关的事件,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驸马房遗爱与高阳公主密谋造反,被长孙无忌加以利用,诬陷李恪与其有勾结。长孙无忌借机指控李恪图谋篡位,并在没有任何正式审判程序的情况下,将李恪处决。李恪四个未成年儿子也被流放到岭南(今广东)。唐朝最英勇的王子就这样冤屈死于非命,这一事件堪称初唐时期最大的政治冤案。
1300多年后,一位伟人曾这样评价李恪:“李恪英武,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句话,既是对李恪英勇才华的肯定,也深刻反映了他在历史浪潮中无力改变命运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