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设有四征将军,分别掌管东、南、西、北四方的军事防御。特别是征东将军,其职责尤为重要,主要负责抵御东吴的威胁,保卫长江以北的大片领土。可以说,征东将军在曹魏的军事体系中地位极其关键。曹魏历史上,共有十位征东将军,他们大多是曹魏的名将、重臣或曹氏宗亲,都是忠诚于曹魏的骨干力量。而这些将领的存在,也成为了司马懿谋取权力的一个巨大障碍。那么,这背后到底藏有哪些波澜壮阔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司马懿与高平陵之变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震惊一时的高平陵之变,成功地击杀了曹爽以及其支持者。自此,司马懿成为了曹魏最大的权臣,为后来的司马昭篡夺曹魏大权铺平了道路。然而,在这个时刻,曹魏的西线、北线和南线的将领,要么保持中立,要么倾向司马懿家族,唯有东线的将士对他心怀不满,甚至屡次举兵讨伐司马懿。特别是在公元251年,东线守将王凌与兖州刺史令狐愚联合,欲支持曹彪登帝位,与司马懿对抗。这一举动因未能做好保密工作而被司马懿知晓,司马懿迅速前往寿春,成功镇压了这场叛变,王凌被杀,三族被诛。尽管如此,司马懿并未能完全掌控东线的兵权。在他死后,东线的将领们纷纷反叛,诸如文钦、毌丘俭和诸葛诞等人开始联合起来与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对抗。从这一点来看,司马懿虽未能染指东线兵权,整个司马家族也始终未能真正掌控这一战略重地。
历代征东将军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曹魏东线的兵权极其重要,但司马懿始终未能触及。这个原因也很简单:历任征东将军无一不是曹魏的宗室或忠诚于曹魏的武将,他们的立场非常坚定,难以倒向司马懿一方。东吴与曹魏的交界地带扬州,成为了双方军事对峙的焦点。曹魏的征东将军通常驻扎于扬州地区,负责统领徐州、扬州、青州和兖州四地的兵马,战略位置至关重要。因此,征东将军的任命极为慎重。
第一位征东将军:张辽
曹魏的首位征东将军是张辽。他原是吕布的部下,后来归降曹操,成为曹魏的重要将领。张辽因其勇猛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特别是在合肥之战中,他以仅有八百兵力成功突袭孙权十万大军的主帅帐前,给东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一战让他名声大振,也为曹魏稳固东线防御做出了突出贡献。曹操对张辽极为器重,曾拜他为征东将军,并封为假节。张辽忠诚于曹魏,对司马懿也没有敌意,但他对司马懿并未表示畏惧。曹丕继位后,张辽依旧是其得力肱股之臣,直到去世,曹丕曾感叹:“张辽之死,犹失我右臂也。”
第二位征东将军:曹休
张辽去世后,第二位担任征东将军的便是曹休。曹休是曹操的侄子,一名名将,自幼随曹操征战四方,在许多战役中屡建战功。曹丕继位后,曹休接替张辽,担任征东将军,负责合肥一带的防守,并多次与东吴作战。曹休在任内虽有胜败,但总体上保持了曹魏在东线的优势。曹休一生忠诚于曹魏,自然不会支持司马懿的篡权行动。
第三位征东将军:满宠
曹休去世后,曹魏朝廷任命满宠为征东将军。满宠原本是地方官员,因处理案件过于刚直而得罪了地方豪强。后来,他被曹操招揽进入幕府,并逐步晋升为军事将领。满宠以刚正不阿著称,曹操和曹丕都非常欣赏他,认为他是一位能打硬仗的将军。满宠多次协助曹魏应对东吴的威胁,并且在关键时刻守卫合肥,为曹魏争取了时间。继曹操之后,满宠成为了重要的军事力量。
后续变化与司马懿的暗中布局
到了魏明帝曹芳时期,大将军曹爽为了拉拢王凌,将他任命为征东将军。王凌虽然是曹爽提拔的,但他与曹操有着深厚的关系。王凌因感恩曹操的知遇之恩,因此在高平陵之变后,决定反抗司马懿。然而,司马懿最终利用自身的权谋成功铲除了王凌的威胁,接管了大权。
总结来看,曹魏的征东将军虽忠诚于曹魏,但一直未能彻底解除东线将领的反叛威胁。这些忠诚的将军们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使得司马懿的阴谋始终未能彻底改变东线的军事格局。尽管司马懿依靠高平陵之变成功获取了权力,但东线将领的顽强抵抗,依旧让他未能轻松掌握这一重要的军事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