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度这个名字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相当陌生,因为他并非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不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一个建议差点让刘备的入川大计功败垂成,给历史留下了不小的波澜。
郑度当时是益州牧刘璋的从事,相当于一个州政府的高层干部,负责策划和谋略。他擅长布局,脑子灵活。赤壁之战后,刘璋的政权形势日益严峻。在张松和法正等人的建议下,刘璋最终决定邀刘备入川,借其力量共同对抗张鲁,争夺汉中的控制权。对于刘璋来说,这是一次关键性的战略调整,希望借助刘备的力量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然而,刘璋显然没有意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在那个乱世之中,招揽外力来帮忙,最大的风险就是所请之人不止能帮忙,还可能比自己更强、更有野心。刘璋不仅毫无防备地邀请了刘备,还派出了法正和张松等人,带领着数千兵马,协助刘备展开进攻。这个决定无疑是大错特错的,如果刘璋此时没有察觉到危险,等到刘备大军逼近,他想悔也来不及了。
建安十七年(212年)12月,刘备开始在川北的葭萌关发动反击,随后亲自指挥大军南下,进攻梓潼、涪城等地。这时,刘璋终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深感自己被刘备算计,恨得牙根直痒。如果眼前有一块豆腐,刘璋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用头撞上去。然而,后悔并不能改变现实,冷静下来的刘璋急忙派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将领率军增援涪城,但刘备依然攻破了涪城,紧接着在第二年5月开始进攻成都。
此时刘璋彻底乱了阵脚,不知如何应对。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郑度提出了一个应对刘备的计策。他建议:“刘备孤军深入,前锋不足万,士气不高,粮草缺乏。我们不妨将巴西郡和梓潼郡的百姓迁移到涪城以西,烧毁田地里的谷物和仓库中的储粮,构筑高垒,挖掘深沟,静待其来。待刘备来攻时,我们关门固守,等他长时间缺乏后勤支持时,必定退却。待他撤退之际,我们再发动反攻,必定能捉拿其人。”
郑度的计策眼光独到,分析也非常精准。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这就像是“坚壁清野”——不与敌人硬碰硬,而是通过摧毁敌人的后勤支持,使敌军因无法维持长期作战而被迫撤退。这种方法虽然不直接对抗,但却是击败强敌的有效手段。对于当时的刘璋而言,这无疑是最可行的战略选择。
刘备的弱点正是后勤问题,郑度如果能在刘璋的指挥下执行这一策略,刘备的前进将受到极大的制约。然而,刘璋的情报网并非空白,刘备的法正、孟达、张松等人也在暗中收集信息。郑度的这个建议很快被刘备知晓,刘备听闻后,立刻对此产生了警觉,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面对郑度的建议,刘备紧急询问法正该如何应对。法正分析认为,郑度的计策并不可怕,刘璋最终也不会采纳这个提议。于是,法正冷静地告诉刘备:“不用担心,郑度的计策刘璋不会执行。”
果然,刘璋在听到郑度的建议后,心生疑虑,最终没有采纳这个计划。他对手下人说道:“我一直听说要以安民为主,抗敌自有其道,未曾听说过将百姓藏匿避敌的做法。”他不仅拒绝了郑度的计策,还因此免去了郑度的职务。
刘备一喜,随后顺利推进。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成功围困成都,最终在简雍的劝说下,刘璋投降,刘备顺利进入四川,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郑度虽然不是刘璋政权中的顶梁柱,甚至可以说他在历史上并不显赫,但他的建议无疑为刘璋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刘璋未能意识到郑度的计策所潜藏的威胁,错失了扭转战局的良机。最终,刘备的成功与郑度未能被采纳的建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历史中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