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实施了一种与之前任何朝代截然不同的皇位继承制度,这便是传说中的“秘密立储”。具体而言,皇帝在生前会将遗诏放入名为“正大光明”的匾内,当他去世后,群臣们才能取出这份遗诏,宣告谁将成为新的太子,继承皇位。这种方式被称为秘密立储制度。
清朝的这一传位方式显得格外神秘,它不采取公开立太子的形式,旨在防止各位皇子之间形成亲密的派系及利益集团,以此避免对朝政造成威胁。此外,清朝也与之前历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有所不同,这样可以避免权臣们提前对太子行贿谄媚,减少了兄弟间的残酷争斗。
然而,实际上在清原有的十二位皇帝中,真正通过“秘密立储”方式登上皇位的实际上是寥寥无几,几乎可以说只有道光帝与咸丰帝是这项制度的真正受益者。首先,清太祖努尔哈赤是例外,他并没有设立太子,最后的皇位是通过实力的竞争而产生的。在“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的争夺中,皇太极脱颖而出,成为了继任者。
接着,在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围绕皇位的继承问题仍然不断引发激烈的争斗。多尔衮、豫亲王多铎与肃亲王豪格等人之间的对抗愈演愈烈,甚至引发了诸如索尼、鳌拜等人的较量,最终通过各方的妥协,六岁的福临被推举为顺治帝,得以登基,而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则成为了其摄政者。
顺治帝去世后并未立太子,孝庄太后果断做出决策,立爱新觉罗·玄烨成为新的皇帝,这便是后来的康熙大帝。然而,年幼的玄烨只是一个八岁的儿童,之所以被推选为皇帝,除了出众的天赋外,还因为他曾经历过天花,因而对各种传染病的抵抗力相对较强。
虽然康熙帝曾尝试立太子,但由于三藩之乱的复杂局势,他一度废除了太子。康熙未曾预想到的是,他的寿命相当长,儿子也异常多,终究在晚年就出现了“九子夺嫡”的混乱局面,竞争愈发白热化。
最终,在这场权力斗争中,雍正帝获得了胜利。他意识到前朝硝烟四起的争权乱象,因此设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不再公开立太子,而是等到自己去世后再向外公示继承人。乾隆皇帝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顺利当上了皇位的。
虽然乾隆是秘密立储制度的首位受益者,但其实在当时,不论是朝廷内外,都几乎没有人不知晓他即将担当这个角色。毕竟,乾隆从小便是在康熙身边长大,作为康熙指定的接班人,他享有较高的地位。
尽管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也曾施行过秘密立储,其前两任太子却都接连去世。他直到晚年才选择了嘉庆帝作为继承人,但在嘉庆登基时,乾隆依然健在。更为特别的是,乾隆亲自取出“正大光明”匾内的圣旨,亲自向外界宣布,这样的“秘密立储”几乎失去了其原本的深意。
相较之下,嘉庆帝才真正成为了“秘密立储”的典范,虽然他的继任者道光帝是嫡长子,但道光帝本身也是秘密立储制的一个典型。后来,咸丰皇帝的继任者为同治帝,他是慈禧的独子,因此对于“秘密立储”的意义已不再显著。咸丰去世后,由慈禧选择了光绪帝。然而,光绪同样没有子嗣,最终由其侄子宣统帝登基,而宣统在六岁时选择退位,这一秘密立储的制度在此时正式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