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宣城北路古道的历史回望
迪丽瓦拉
2025-09-28 23:03:45
0

袁晓明

微信版第1779期

古代宣城的水陆交通已很发达,由宣城出发通达四面八方的官道就有六路之多。在这六路官道中,由宣城北城出发,翻越敬亭一峰,通往黄池镇的南北大道,是宣城北达太平、金陵的一条官道。府志对此作了详细的标注:

府前铺北十里至敬亭铺,十里至梅岭铺,十里至黄冈铺,十里至竹塘铺,十里至焦村铺,十里至新店铺,十里至施茶铺,十里至绍泽铺,十里至庄武铺,十里至横堽铺,十里至当涂县界铺。(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武备志》驿传铺递附)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到,宣北古道凡铺递11个,路程总长110里。当年古道上设置的这些铺递,每铺均有铺司一名、铺兵三名守卫,遇有河流阻隔,则设置官渡,以保障沿路通行的畅通、便捷与安全。为确保古道上铺递、官渡的正常运行,历代官府在经费上也给予了保障。万历《宁国府志》卷八《食货》记载:“本县东、西、南、北六路铺司兵银八百六十四两,黄渡、通津、寒亭、水阳、黄池、管家渡渡夫共银一十八两。”入清以后,据嘉庆《宁国府志》记载,铺司兵银及渡夫工银均有增加。

天际阁、敬亭一峰(李祥坤摄)

宣北古道从宣城城内到敬亭山南麓铺递的一段,是在起伏的冈陵间穿行,沿路桃林成片,树木苍翠。如今,古道已经消失,沿途的景物也已为现代化城市建设所替代。敬亭南麓至敬亭一峰的古道,是一条宽为2米左右的石子山路,至今还在使用。当古道经过一峰庵,翻越一峰,南北大道在冈陵间向正北方延伸。如今,古道断断续续保留了下来,但大部分已被改造成了水泥路面。古道沿线的原住民,至今还记着自家门前的大道是一条来自悠远岁月里的古道,他们津津乐道着口耳相传的古道往事。

宣北古道的北端是黄池镇,这里大河横流,沿河两岸分列南北两个市镇,南镇在宣城境,北镇在当涂界,河上有“黄池渡”将两个市镇相连,过黄池渡即入当涂境内的大官圩,由此往西北可通太平,往东则达金陵。

从道路通行的区域来看,宣北古道在古代宣城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宣北古道东部是一片开阔的平圩,再远处就是水阳江支流裘公河。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一片平圩原是滩地,后逐渐被围垦,成为广袤的圩田区。道过焦村铺往北直至黄池,这一带的圩田区与宣城首圩金宝圩隔裘公河相望,这里是古宣城北部最大的平圩区,也是古代宣城县十三乡之一的昭亭乡。

昭亭乡辖7都,其中11都至13就在这条古道沿线,宋代时为下昭亭乡;14都至17都在金宝圩内,宋代时为上昭亭乡。到了元代,上下昭亭并省,合为昭亭乡,乡、都建制一直相沿至清代。

宣城北路古道

昭亭乡东边有宣城通达东北境水阳镇的东北路官道,俗称“小北路孔道”,水阳江漕运航道环绕古昭亭乡东岸沿线,航道沿线还有唐宋年间兴盛起来的商业重镇水阳镇、黄池镇。昭亭乡的西边,则是宣城北路官道,裘公河从上下昭亭乡之间穿过。可见,昭亭乡在对外交通上,占足了水陆交通两便之利。同时,昭亭乡圩田面积居宣城之首,土地肥沃,产出富饶,人口密集。

踏上古道,北当敬亭一峰。当年大唐诗仙李白登临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千古绝唱为人们开启了古道的诗路历程。他自宣城赴当涂,或由当涂往宣城,取道水路固然是他的选择,而宣城北路这条直达当涂的陆路驿道,当然也是李白应走之途。南宋嘉定十年(1217),武状元华岳所作的《过新丰市怀古》,就有“新丰乃太白旧游,书堂今立道旁”的诗序。

过新丰市怀古

新丰乃太白旧游,书堂今立道旁

路出横江去,虚堂立道偏。

雨声杨柳外,风色杏花前。

有泪沾诗宿,无歌述酒仙。

采江千古恨,号认向谁传。

(《宣城古代诗词总集》第一卷)

宣北古道上的新丰市(余晓胜摄)

新丰市,是位于宣北古道上的一个街市,街市两侧有鳞次栉比的商铺与青砖黛瓦的民房,穿市而过的街道,即为唐代留下的古驿道。古道上的新丰小镇,至今屋舍俨然,保持着悠远年代的古朴与肃穆,于无声处展露着曾经的繁华。

当年寻觅李白游踪的华岳置身新丰市,听雨中杨柳呓语,看风里杏花娇艳,思绪穿越时空,无限感怀地写下“有泪沾诗宿,无歌述酒仙”,此情此景,着实令人感动。

明代郭奎,巢县人,曾参朱元璋幕府,沿宣北古道途经新丰市,留下诗作《新丰市》,抒发了自己的伤怀之感。

道过新丰的郭奎恰遇“雪华当空大如手”的恶劣天气,于是,他想在新丰市上喝上一壶酒,暖一暖身子。可战乱之际的新丰市却是“断桥荒店无人烟,独有寒梅伴疏柳”。古道上凋零的情景令郭奎感慨万千,他不由得追忆起往昔经过古道时所见到的繁华情景。

忆昔江东未抅兵,我亦曾经此地行。东家槌牛出新酿,西家开宴还吹笙。春风步障千花锦,当垆美人劝客饮。(《宣城古代诗词总集》第二卷)

如今,古道往日的繁华不再,行旅于大雪纷飞中的郭奎只落得“斗酒不可得,高兴良难酬”,无奈的郭奎发出了 “着鞭遥知敬亭路,孤云日暮心悠悠” 的无限感怀。

古道的寂寞只是历史长空中的一瞬,承平之时的古道依然还是喧嚣如常。清代王政有诗《新丰道中》,为我们再现了新丰市的生动场景。

新丰道中

晴日春郊飘酒旗,村翁社散醉支离。野棠香谢风千瓣,布谷声催雨一犁。古驿青留官廨树,行厨碧洗定窑瓷。征鞭几度逢寒食,补得寻常驴背诗。(光绪《宣城县志》卷三十四《艺文》)

行走于古道上的王政途经新丰镇,尽管时值寒食节,但新丰街市上依然是酒旗招展,行人如织,村翁社散,微醺而归,乡村生活的闲适与安详跃然诗中。放眼古道两边的田野间,绿荫迎风、布谷催耕,农家春耕季节的繁忙景象展现于眼前。至此,人间丰盈的烟火已经充分地表达,但诗人意犹未尽,他选取“古驿”“官廨”“定窑瓷”这些静物意象,着力表现小镇的厚重与沧桑。

古道不独有诗酒,还有美丽的传说和久远年代的古刹与道观,呈现出古道多元的文化和开放包容的品格。

古道旁的印信桥,桥名留刻于明朱元璋御玺印章中;玉带桥,相传乾隆帝于此丢落腰带,因而得名“玉带”。如此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拓展了古道底蕴的宽度,也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想象。

古道上的一峰庵,高踞敬亭一峰,为唐大中间广教茶亭,历经明、清两代递修,知府罗汝芳曾留题刻碑,历代文人墨客咏唱不绝;竹塘铺的关帝庙、新丰市的回龙殿、新店铺的老晏公庙,虽创建无考,但遗迹尚在;距宣城九十里的道观敏灵观,土名九十殿,更是早于唐末创建,至今保存完好,观瞻如旧。古刹道观见证岁月不居,古道悠悠。

走进当下,古道已被坚硬而冰冷的水泥覆盖,但是,它给沿途百姓带来的通行便利与经济实惠,至今在当地百姓的心中散发着挥之不去的温度;它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底蕴,在时光的隧道里依然发光。

时序更迭,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宣北古道大部分已经划归芜湖市,但这条古道见证了宣城千百年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与宣城无法隔离的渊源,永远定格在了宣城悠久历史的记忆中。

(作者单位:宣州区水阳镇人民政府)

制作:童达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老... 1974年,英国首都伦敦的行人。 1974年的伦敦,空气中弥漫着变革的气息。这座城市刚刚经历了六十...
跟甄嬛学做成功女人!甄嬛成功是... 甄嬛之所以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宫斗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胜者,与她身上的四大“绝不”原则密切相关。这些原...
原创 在... 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丰富多彩而闻名于世,尤其是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更是承载了无数的传奇和故事...
原创 原... 孝庄太后是清朝历史上一个令人铭记的女性政治家,她的智慧与决策不仅对大清王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让...
原创 爱...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确存在后人,并且数量相当可观。自从爱新觉罗·溥仪在历史的节点上宣布退...
三国沉默传奇云手机挂机起号攻略... 三国沉默传奇中前面的元宝需求就已经很高了,一些基础的提升都是需要用到元宝的,所以对于小号的需求比较高...
天下都是皇帝的,为啥还要成立内... 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关注 综合 zhihu.com/question/192597152478081...
原创 古...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便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然而,今天要讲的这两位秀才却打破了这一...
原创 溥... 溥仪的人生无疑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生在皇宫中,他的一生几乎可以说是注定要经历许多不幸。自幼登基为帝,年...
原创 薛... 公元682年,突厥军队突然进犯大唐云州地区。当时,69岁的老将薛仁贵再度披甲上阵,准备亲自率兵出征。...
枣庄供电:铁道游击队精神传承的... 多年来,枣庄供电人践行“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的铁道游击队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续写...
原创 李... 大业十三年(617年),从农历二月到六月,李渊开始为自己的起兵做准备。那时,他集结了不到3万人的队伍...
原创 日... 前言 2020年底,45卷、超千万字的日本侵华绝密文件,来自美日两国的官方记录,里面的内容看得人脊...
原创 6... 导语 封建时期的王朝早已成为过去,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并未足够发达,因此没有留下太多直接的影像资料。...
原创 原...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特别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关羽,以其赫赫战功...
原创 汉... 刘邦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自于生活的逼迫和时代的机遇。根据《史记》的记载,刘邦在48岁那年起兵反...
原创 如... 如果东吴不进行偷袭荆州,且糜芳与傅士仁在后方积极准备粮草和器械,那么关羽成功攻占襄樊几乎只是时间问题...
原创 洛... 公元621年,即唐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在洛阳的虎牢之战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击败了夏王窦建德和郑王王...
沁园春秋意 发布日期:2025-08-19 来源:珠江网 浏览:111 秋意初临,烟区换装,画卷徐描。 看千万...
原创 《... 慈禧 序言 慈禧(1835-1908),本名叶赫那拉氏,后世多以“慈禧太后”或“西太后”称之,是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