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作为一个极具智慧和策略的人物,备受后人尊崇。他不仅擅长于国家治理,还在兵法谋略方面展现出了超凡的才华。被誉为“智圣”的他,确实配得上这一称号,正是他的存在,刘备才能在与曹操和孙权的斗争中,取得三分天下的资格。可以说,诸葛亮的智慧与策略为刘备的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了回报刘备的三顾之遇,诸葛亮全心全意奉献了自己的余生,力求将蜀汉发展壮大。
自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以来,他便不断地展现出其高超的才华。在刘备的帐下,由于人马稀少、实力薄弱,依靠硬实力与敌人对抗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对诸葛亮的计谋与智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葛亮极其擅长的便是利用火攻,他一生中共计实施了五次火攻。第一次火攻发生在他刚刚出山不久,那时面对夏侯惇的追击,诸葛亮用计策点燃了熊熊烈火,夏侯惇被迫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第二次火攻则是在新野时,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兵法对决。夏侯惇战败后,曹仁率兵前来追击,正当他得意洋洋地进驻城中时,诸葛亮在夜幕中突然放火,令曹仁也陷入了恐慌而狼狈也退。第三次火攻便是在著名的赤壁之战,虽然点燃熊熊烈火的是周瑜,但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巧妙借东风,火势也难以如此汹涌澎湃,曹操的三十万大军便会有不同的结局。
至于第四次火攻是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他部署火攻烧尽了南蛮的藤甲兵。然而,这次诸葛亮却感慨道:“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即便是在赤壁之战中火烧曹操的三十万军队时,诸葛亮也未曾表现出如此沉重的心情。那么,为什么对此次火攻却心生不安呢?
其实,诸葛亮在征讨南蛮的过程中,一直力求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他曾多次战胜南蛮首领,并放其归去,直到最后孟获自愿投降。然而,在最后一次交战中,诸葛亮本是本着警告的意图出兵,却未曾想到南蛮集结了三万名藤甲士兵。这些士兵凭借着坚韧的藤甲具备了非凡的防御能力,快速的移动也使得他们在战场上如鱼得水。
面对这种局势,诸葛亮不得不运用计谋将这些士兵诱入森林中,随即布下火攻。藤甲与森林本就是易燃之物,火焰一旦蔓延,便如同燎原之火,毫无阻挡之力。三万南蛮士兵在烈火中哀号遍野,苦苦挣扎,最终无一幸存。大火持续了整整一天,第二日,当火焰熄灭后,浓烟四起,四处散发着炭烧的恶臭,诸葛亮目睹这一切,心如刀绞。如此不人道的作战手法令他感到心痛,而他更担忧着天意惩罚的降临。
那些在火中丧命的藤甲兵,皆是从其他部落借来的,他们并无罪行。致使如此许多无辜生命的陨落,的确是极其残忍的。诸葛亮内心对鬼神十分敬畏,曾经他还曾化身为道士尝试召唤风雨,因而更深信报应轮回的真理。这种信仰便是他认为自己会因这场大火而损失阳寿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