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不仅仅是西汉时期军事力量的巅峰时刻,更是一个分水岭,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在这场战斗中,卫青和霍去病带领着十万骑兵,对匈奴发起了猛烈攻击,给予了他们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结果使匈奴实力大幅削弱,彰显了西汉的强盛与威严。然而,这场战斗同样是李广和李敢父子命运的转折点。李广一同随卫青出征,却因迷失道路未能参与对匈奴单于的决战,最终因羞愧与愤怒选择了自杀,令人惋惜。而他的儿子李敢则表现优异,在霍去病的带领下参加了战斗,凭借夺得左贤王的鼓旗和斩首多名敌将的赫赫战功,最终荣升为关内侯,领取了二百户的食邑,荣光无限。
到了公元前118年,李敢心中对卫青的怨恨日益加深,他认为卫青故意将李广调离,对父亲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愤怒之下,李敢竟然打伤了大将军卫青。卫青虽然大度,但这引起了霍去病的愤怒,作为卫青的外甥,他无法容忍舅舅受到这样的侮辱。在一次狩猎活动中,霍去病果断出手,将李敢射杀。尽管李敢是在皇帝面前被杀,这起事件本应引起重视,但汉武帝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他不仅没有追究霍去病的责任,反而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由此保护了霍去病。这一幕,无疑显示了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爱与信任,令人不禁疑惑,为何如此重大的一桩案件霍去病却能安然无恙?
首先,汉武帝对霍去病宠爱有加,这种深厚的关系显而易见。霍去病自幼便在汉武帝身边成长,公元前123年,17岁的他在随卫青征讨匈奴时表现出色,被授予了骠姚校尉的官职,立下赫赫战功。汉武帝因此特意为他设立了冠军侯爵位,赐予食邑一千六百户。此后,在公元前121年,年仅19岁的霍去病晋升为骠骑将军,这个职位更是独为他设立,成为仅次于卫青的军事统帅。到了公元前119年,他年仅21岁,就加封为大司马,和卫青共同掌握西汉的军政重权。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上书汉武帝谈论储君问题,竟然得到采纳,由此可见汉武帝对他的恩宠程度,确实在史上少见。因此对于李敢的死,汉武帝自然不会追究霍去病的责任。
其次,西汉社会的法律体系并不追求绝对的公平。在封建社会,权贵们的行为往往可以通过财富或显赫的功勋来抵消法律的制裁。例如在公元前129年,李广与公孙敖征讨匈奴失败,几乎全军覆没,按照律法应当处以斩首,最终只需支付五千金即可免于死刑。此外,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则私自挪用巨额军费,公孙贺请求以抓捕大侠客朱安世来立功赎罪。由此可见,在西汉时期,只要得到皇帝的允许,通过金钱或功绩来赎罪的机会层出不穷,霍去病的战功显赫如何可能受到法律的惩处?
最后,在秦汉时期,家族复仇的观念根深蒂固,常被视为孝道的体现。家法的威严往往超过国法,李敢因父亲的死而打伤卫青,卫青若选择不追究,法律也不会介入。霍去病的背景和缘由也使得他的行为看似合理。自幼被父亲霍仲儿抛弃的霍去病,正是在舅舅卫青的悉心教导下成长,因此对卫青的保护与复仇在情理之中,虽然手段颇为激烈。这样的事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并不稀奇,而是对亲情与忠诚的一种极端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