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唠唠宋朝那超难的科举。咱都知道科举是古代读书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可宋朝的科举,难度系数简直爆表。
宋朝有这么一场考试,3000 个考生去竞争那 30 个录取名额,这比例,简直低得吓人。就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挤过去的那都是人中龙凤。你想想,3000 人里头才挑 30 个,这淘汰率,多残酷啊!这还不算完,有个排第 10 名的考生,就因为写错了 1 个字,直接被皇帝给降为第 20 名了,这命运转折也太突然了。
那宋朝科举为啥这么难呢?首先,参加考试的人太多了。宋朝重文轻武,社会风气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大伙都觉得读书考科举才有出路,所以不管家境贫富,只要有点条件的,都想试试。这么多人都往科举这条路上挤,竞争能不激烈嘛。而且那时候考试制度还特别严格,从地方考试到中央考试,一层又一层,哪一关都不好过。
北宋初年,科举录取人数还比较少。像太祖朝的时候,每次科举取士也就三十人左右,经学也就五十人。后来到了太宗朝,国家统一了,需要大量管理人才,这才开始扩大科举取士规模。可即便如此,跟参加考试的庞大人数比起来,录取名额还是少得可怜。
就拿南宋来说,领土比北宋少了三分之一,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不但没减少,反而还增加了。东南沿海那些大郡,参加考试的人能达到一万多,小郡也有好几千人。像福州,淳熙元年的时候,应诏参加考试的人有两万人,可解额只有六十二人,差不多二百七十个人里头才能解送一个人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还有台州,在南宋嘉定年间,几乎到了 “千取其一” 的地步,这竞争激烈程度,简直难以想象。
在宋朝科举里,还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比如有个考生好不容易考了个不错的名次,就因为写错一个字,被皇帝给降了名次。这皇帝老儿也是够严格的,一个字就影响了人家的前程。在古代,尤其是科举这种关乎国家选拔人才的大事上,对文字的要求那是相当高。写错字,那可是大罪过,被认为是对考试不认真,对知识不尊重。不像咱现在,偶尔写错个字,改过来也就算了。
还有啊,宋朝科举考试内容也特别复杂。不像现在考试科目相对明确,那时候要考经义、策论、诗赋等等。经义就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释,这得把那些经典著作背得滚瓜烂熟,还得有自己的见解,可不容易。策论呢,就是让考生对国家大事、时政热点发表看法,提出解决办法。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熟读经书,还得关心国家大事,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诗赋就更不用说了,得有文学才华,能写出好诗好词。你说这对考生的要求多高啊,得是个全才才行。
而且宋朝科举考试过程中,还有很多规矩和禁忌。比如说书写格式得规范,字体得工整漂亮。要是写得歪歪扭扭,或者格式不对,就算你内容写得再好,也可能得不到好分数。还有考试的时候不能作弊,一旦被发现,那后果相当严重,可能这辈子都别想再参加科举了。
想想那时候的考生,为了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得付出多少努力啊。十年寒窗苦读,日夜苦学,就盼着能在考场上考出好成绩,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可真正能成功的,毕竟是少数。那些没考上的人,有的可能会继续苦读,来年再考,有的可能就只能放弃,另谋出路了。
咱现在生活在现代社会,虽然也有各种考试和竞争,但跟宋朝科举比起来,还是幸福多了。至少咱考试没那么多条条框框,也不会因为一个字就决定了一生的命运。家人们,你们说呢?要是你们生活在宋朝,会有勇气去参加那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