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汉桓帝与汉灵帝在位期间,朝廷内部腐败严重,宦官和外戚势力膨胀,成为国家的祸根。百姓生活困苦,物价飞涨,饥饿和疾病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民众的生存状况堪忧,许多人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成千上万的贫苦农民因绝望而举起了武器,纷纷结集在山林中,攻占县城,誓言通过血与火的斗争为自己争取一条生路。这场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东汉政权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朝廷的威信大幅下降,朝局变得岌岌可危。从此,东汉朝廷名存实亡,国家陷入了混乱的割据状态。各地的军阀纷纷崛起,拥兵自重,开始争夺控制区域,形成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局面。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和角逐,魏、蜀、吴三国最终脱颖而出,三国鼎立的局面也由此开始,三国时代的称谓由此而来。
然而,称之为“三国时代”并不完全准确。事实上,三国鼎立的时期并不仅仅只有魏、蜀、吴三国存在,还有许多其他的军阀势力活跃在各地。比如,在三国鼎立之前,西凉的董卓、河北的袁绍、关西的马腾、徐州的陶谦、江淮的吕布、汉中的张鲁、益州的刘璋等人都是当时的重要军事力量。而即便在三国鼎立之后,依然有不少地方割据势力,比如辽东的公孙渊、交州的士燮等人。
其中,士燮是三国时代一个非常低调的军阀,虽然他的名字在许多人眼中几乎没有存在感,但他实际上却是当时最强的军阀之一。尽管中国历史书籍中鲜有提及他,甚至有些三国迷听到他的名字也会感到陌生,但在越南,士燮却被视为传奇人物,甚至受到千年的崇敬。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赤壁之战之前,鲁肃与刘备曾有过一次会谈,刘备曾提到希望投奔苍梧太守吴巨,而吴巨的属下正是士燮,士燮便是广西苍梧人。士燮的家族是苍梧当地的显赫世家,先祖士赐曾担任过东汉日南太守,家族地位非同小可。
士燮年轻时便因才华横溢而声名显赫,他曾任巫县令,期间政绩显著,秉政得当,民众安居乐业。公元187年,他被升迁为交趾太守,开始治理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交趾当时是东汉的一个重要行政区,辖区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在当时,东汉派遣的交州刺史朱符与张津均为昏庸无能之辈,无法建立稳定的统治,最终被当地豪强逐出。而士燮凭借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家族的强大影响力,迅速在交州站稳了脚跟,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霸主”。他控制了交州的大部分重要资源和政务,实际上成了这个地区的“无冕之王”。
士燮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巧妙地利用了交州的地理优势,远离中原的地理隔阂为他提供了相对的安全屏障。他与各方势力的关系复杂微妙,既表面上接受各方的委任和礼遇,又始终保持独立自主的态度。荆州的刘表、曹魏的曹操以及东吴的孙权都曾派使者来联系士燮,试图将他拉拢入自己的阵营,但士燮始终如一地稳住了自己的立场,成功避免了卷入三国争霸的漩涡。由此,他在交州稳固了自己的统治长达半个世纪,成为一方强势的地方割据势力。
当时的交州“省会”是龙编府,位于如今越南河内以东的地区,也是士燮的政治中心。此时的越南,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士燮在交州治理期间,十分关心民众的福祉,他积极推广农业耕作、疏导水利,鼓励流亡者归附,开垦荒地,发展经济。为了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他还在当地设立儒学,传播中原的农耕技术与手工业技能,同时结合越南的方言,帮助当地人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体系。
士燮深得越南百姓的尊敬和感激,人们称他为“士祖”或“士王仙”,并将他奉为神明。至今,越南人仍然纪念士燮的贡献,在他所在的地区建立了祠庙,祭祀他已经持续了千年之久。甚至在越南的河内,至今有一条街道被命名为“士燮街”,以表达越南人民对他的深厚感情和敬仰。
士燮的故事虽然在中国历史中未必为人熟知,但他无疑是三国时期最具智慧和远见的军阀之一,同时也是越南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伟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