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抗大校歌为何唱了80多年?| 山河壮歌
迪丽瓦拉
2025-09-29 06:32:40
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一所特殊的“窑洞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民族存亡之际孕育了无数热血军魂。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山河壮歌》带您走进抗大,感受那份“勇敢、坚定、沉着”的精神力量如何在80年后依然激荡人心。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陈列的学员毕业证(记者/摄)

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的展柜中,陈列着几张用薄薄宣纸制作的抗大毕业证书。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共中央指示抗大第二期学员提前结束学业,奔赴抗日前线。临行之际,毛泽东在他们的毕业证书上挥毫题词,写下沉甸甸的嘱托:“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怀揣着这张薄如蝉翼却又重逾千钧的毕业证书,抗大学员们义无反顾地走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里如此描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斯诺笔下的这所“窑洞大学”跟随党中央进驻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教室还原 摄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没有校舍,学员们自己挖窑洞;没有桌椅,他们席地而坐以膝盖当桌子。为填饱肚子,学员们经常挖野菜、采树叶,掺和玉米熬稀粥充饥。

抗大总校校门 摄于1937年 (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向延安:信仰之路的荆棘与荣光

艰苦的条件阻挡不住海内外青年们奔赴延安寻找救国真理的脚步。“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诗人何其芳描绘了当时的真实场景。

毛泽东曾说,进抗大没有考试,大家从全国各地不畏艰险奔赴而来,这就是最好的考试。

学员们正在上课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文伟分析指出,当时的青年们是怀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奔赴延安的。这条道路充满凶险,国民党设置重重关卡阻挠,坐牢、殴打是家常便饭。但“只要心里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去”的信念支撑着他们。

仅1937年7月到1939年6月,延安就接纳了3万多名青年学生,一半以上进入抗大学习。其中,抗大第四期学员激增到5500多人,是建校以来发展最快的一期。浙江金华小伙雷烨正是此时跋山涉水进入抗大,其外甥女项碧英讲述,目睹家乡沦陷在即,雷烨抱着“有国才有家”的决心毅然北上。

那一时期的抗大办学,是举全党全军之力。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经常亲自授课。在这里,毛泽东讲授过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和《论持久战》。学员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政治理论和军事战术知识,只为早日学成,奔赴前线杀敌。

抗大学员正在进行刺杀训练(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1938年9月1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刊登了雷烨的通讯稿

雷烨记录下了自己毕业时的情景:“在这毕业礼场上,也就是战斗前的‘誓师’,四千条喉咙合唱出他们的毕业歌,是时候了,同志们,该我们走上前线,不除日寇不回来相见。”

抗大学员奔赴前线(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抗大学员张优也表达当时奔赴前线时视死如归的决心:“我能怕死吗?你要不要国了?要不要这个家了?日本人残暴你难道没有看见吗?要向他低头,不向他低头,刺刀就过来了。你愿意过这样的日子吗?”

背包大学:战火淬炼的移动课堂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抗大奉命转移到敌后办学,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分校。自此,西北、华北、华中,到处都飘扬着抗大的旗帜,回荡着抗大的校歌。学员们在战斗中学习战斗。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讲解员雷明娟介绍,抗大也被称作“背包大学”,抗大学员“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在行军过程当中,学员的背包后面会挂有一个写字板,用来供后面的学员去写字、认字、练字,甚至做一些简单的算术题等。

敌后战场也成为了他们最残酷,也是最有效的课堂。抗大学员吴梅回忆:他们经常与“扫荡”的日寇“藏猫猫”,敌情缓和就继续上课,敌情紧急则立刻转移。

1941年11月29日晚,抗大一分校、八路军第115师后勤机关等数千人在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大青山一带,遭遇日伪军包围。此时的抗大一分校弹药严重不足。

危急时刻,抗大一分校学员在校长周纯全的带领下,抢占有利地形,以微弱的兵力和火力,成功掩护数千名没有战斗力的机关人员突围。

大青山突围战,打得异常惨烈。面对凶残的敌人,抗大学员没有一人退缩。子弹打光了,用刺刀、石块、枪托甚至拳头与敌人血拼;前面的倒下,后面的继续往前冲,鲜血染红了山路。

至抗战结束,抗大培养了10多万抗日军政干部。他们以宁可向前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血性,令敌胆寒,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薪火相传:强军路上的精神坐标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学员们正在重温校歌

抗大校歌穿越烽火,传唱至今。今天,许多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的高等学府都与延安时期的“窑洞大学”有直接历史渊源。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从抗大二分校走来,重温校歌是每一位学员的必修课。

每一次回望历史,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副教授王顺风介绍,学院挖掘了“四线十五点”的现场教学模式,包括追寻领袖足迹、感悟思想伟力的东线(正定)、探寻制胜密码、建功强军事业的西线(西柏坡)、学习英雄129、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南线(129师纪念馆)和寻根晋察冀、战争保打赢的北线(晋察冀边区)。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副教授王顺风介绍现场教学点

八十多年后,身穿军装的青年们接过了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接力棒,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学员胡锦盛提到,学院组织的红色经典战役兵棋推演竞赛,让他们在沉浸式学习中深刻领悟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意志、智慧和作风。学员邓强表示,通过日复一日地学习,他们将从合格学员成长为能打仗、打胜仗的骨干,在伟大抗战精神引领下,始终在强军路上保持冲锋姿态。

又是一年毕业季。从“随时准备牺牲一切”的誓言到“能打仗、打胜仗”的担当,那份为家国赴汤蹈火的热血与赤诚,在一代代军人心中赓续传承。

总监制丨高岩

监制丨刘钦

策划丨栾红 杨森

记者丨栾红 符嘉鑫 温超 林岩

播讲丨苏扬 成亚

音频制作丨周天枞

新媒体编辑丨章宗鹏

责任编辑:李盼(EN057)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在三国时期,各种人才汇聚,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武将与文人。像张飞、赵云、许褚等武将,以及诸葛亮、周...
原创 演...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被普遍视为最为强大的武将,确实当之无愧。他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两场著名的战役中。...
原创 刘... 还记得关羽初出茅庐的日子吗?那个时候,他只是一个街头卖豆子的年轻人。在他的故乡,曾因一时冲动杀了一个...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历史阶段,很多英才在史书上留下了闪亮的名字,成为后人铭记的文臣武将。然而,同...
原创 三... 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估计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不陌生,尤其是《三国演义》,它不仅塑造了一个个鲜...
原创 曹... 《三国演义》第七十八章描绘了曹操的死以及神医华佗的不幸结局,这一章的标题为:“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
原创 难... 在蜀汉的五虎上将中,关羽与黄忠、张飞与马超这两对英勇武将的单挑堪称千古传奇,尤其是张飞与马超之间的对...
原创 从... 追溯赵国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王国曾经拥有许多杰出的军事统帅,例如廉颇、赵奢和李牧等人,他们都是能...
爱猫史:猫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史 女神巴斯特特化身成猫。/ 公有领域 在全球范围内,猫从大约 10000 年前的西亚开始就一直陪伴着人...
原创 韩... 在中国古代,成为一位将军并非易事。许多历史上的名将,不仅在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而且他们的特殊...
乌拉诺斯和盖亚:古希腊最初的神... 阿昂乌 ranus、盖亚、卡尔皮、霍瑞和普罗米修斯 / 希腊-罗马马赛克,大马士革博物馆 古希腊人有...
原创 有... 公元219年5月,曹操为了稳定中原的局势,决定放弃战略要地汉中,撤兵返回许昌。这一举动让刘备取得了汉...
原创 汉... 西汉时期,陈平、周勃等大臣们成功铲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后,开始讨论从刘氏的诸王中选出一位最为贤德的人来...
原创 《... ###《三国演义》中,刘备统领荆南四郡后,四郡的“太守”分别是谁?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当...
原创 原...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聪颖,善于临场应变,能够随机应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力。性格中充满了任性和侠气,放...
原创 日... 姓氏这一概念,看似简单明了,然而背后却潜藏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在中国,虽然姓氏的种类大概只有几千...
“币映山河”抗战金融记忆展在渝... 8月19日,“币映山河:抗战烽火中的重庆金融记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展宣活动在重庆金融历史博物...
寻根巴蜀·第十六程:南下入川干... 南下入川干部史料研究会 张玉凤/文 编者按:以发掘、研究中国革命历史上“干部南下”这一重要战略行...
原创 张... 诸葛亮吐血昏倒的事件,是历史上一段悲痛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千。这位智勇双全的蜀汉丞相,一生中极少为他人...
原创 他...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动荡不安的时代总是能孕育出一批英勇的豪杰和杰出的统帅。以三国和隋唐时期为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