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人喜欢将当代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进行类比。然而,作为一名普通人,我要为高考发个声,毕竟如今的高考在公平性方面远远超过了古代的科举。根本原因在于皇帝的个人偏好。在古代,许多状元的产生常常受到统治者的主观因素影响,时常出现因皇帝的个人喜好而颠覆结果的奇葩事件。还有一些考试者,甚至因为字迹书写优美而被判定为状元;有的人因为外貌不佳而失去这个荣誉;还有的人则因名字的取法而成为状元,种种离奇的经历层出不穷。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正是其中一位因为奇特原因未能成为状元的人。他本明明是在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但却被司礼太监一句话说成:“他不能当状元。”结果,这位考生的名次被直接调整至第五名。对此,很多人会责怪那个太监的种种作为,但事实上,这位考生自己的失误也在其中。
故事发生在明朝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那年又一次迎来了科举考试。殿试结束后,挑选状元的时刻终于正式来临。这时,名叫祁顺的秀才凭借出众的才华和出色的外貌,本应成为那一年翘楚。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名字还带有吉祥的寓意,几乎让人无法想象他会失去这个荣耀。果然,他的考卷被摆在了第一位。然则,司礼太监却偷走了他的状元梦。他严肃地告诉众人:“他不能当状元,因为他的名字犯了御忌。”当时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镇,他的名字中恰好有个“祁”字。因此,作为平民的祁顺必须得避忌。在严苛的规矩下,连字音上与皇帝重合都被视为不吉利,更别提两个字完全一样了。
不可否认的是,不能将所有的责难都归于那个太监,他无疑是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听了太监的分析后,一些考官们也发现,的确有道理。于是,他们决定让名次靠后的考生随机上位。最终,排在第二到第四的考生分别是李永通、郑环、吴英,他们的名字都显得过于平常。反观第五名王一夔,他的名字具有非常独特的含义,“夔”同“魁”谐音,因此他们便认为他理应作为状元。结果,这位原本只有第五名的考生得以逆袭,成为了状元,而正处于第一名的祁顺则沦落为第五。
尽管以上情节听上去令人叹息,总会有人认为这是太监多事的例证,或者是封建制度对人才的不公压制。然而,这样的说法其实是极不合理的。要知道,皇族的字辈早就已公之于众。明朝帝王的辈分遵循着“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的规律。无论这位皇帝是否是朱祁镇,他们的名字中必然会包含“祁”字。因此,作为一名读书人,祁顺是否真的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学问,不去考虑这些规矩呢?显然,他的读书生涯并没有做到完全不闻窗外事。另外,尽管有人会认为“避忌”是一种不合情理的做法,但在古代,皇帝代表绝对的威权,科举考试推广出的人才正是为了服务于皇室。倘若连基本的规则都不尊重,何谈最终的成功?所以,在我看来,祁顺失去状元的原因,完全是在于自身对制度的忽视。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