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封神》里,周武王姬发还是一位青春年少的少年,正处于英雄崛起的初期阶段。尽管该电影的第二部和第三部尚未上映,但它们已经和第一部一同拍摄完成。从影片设定以及演员的实际年龄来看,周武王的形象直到成功伐纣时,依旧是年轻的青年,年约三十岁,仿佛是充满朝气的少年英雄。然而,史书中的周武王则是另一番面貌:他活到了93岁,并且在成功击败商朝三年后才去世。换句话说,当周武王攻下朝歌、灭掉纣王时,他的年龄接近九十岁。对于一位九十岁高龄的老人而言,如何还能继续征战沙场呢?更何况《史记》明确记载,周武王去世时,周成王还处在“襁褓之中”,即年幼时光。本文将深入探讨,历史上周武王的实际年龄究竟有多大。
关于周武王高寿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礼记》。《礼记》记载了周文王活到97岁、周武王活到93岁,这一说法影响深远,传至后代。这本书是西汉时期儒学大师戴圣编纂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资料的汇编,对后世影响巨大。后来,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也引用了《礼记》的观点:“文王九十七而薨,武王九十三而崩”。甚至《大戴礼》一书里,还特别提到周文王早年生子,十三岁生伯邑考,十五岁生武王,这一时间线与后来的年龄记录恰好吻合。北宋文学家魏泰也在《东轩笔录》里提到,周文王活到97岁,15岁生下周武王,80岁时周武王仍然是太子,这样的描述无疑塑造了周武王的圣君形象。
然而,细读史书,我们会发现“周武王活了93岁”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关于周武王去世时的具体年限,史书中存在较大分歧。《史记》提到:“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而清华简《金縢篇》则记载为:“武王既克殷三年,王不豫有迟”。东汉学者郑玄则认为周武王在位仅有四年,而《逸周书·作雒》甚至认为他在灭商后一年的时间里因病去世。史学界普遍认为,周武王成功伐纣后在位的时间大约为两到三年。倘若周武王真如《礼记》所说活到93岁,那么他便是在接近九十岁高龄时,从镐京(今陕西西安)出征,一路征战至朝歌(今河南鹤壁)。如此艰难的征程,再加上战后的政务处理和回程,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考虑到一个90岁老人的体力和健康状况。
更为重要的是,周武王去世后,由于周成王年幼,他的叔父周公旦成为了辅政大臣。周公旦的辅政,被几乎所有史书都一致记载。然而,周成王的年龄到底多大呢?《史记》明确记载周成王当时“尚在襁褓之中”。“襁褓”在汉朝并不单指婴儿,史书常常用“襁褓”来形容一个年轻而不具备完全政治能力的人,类似的描述在其他史料中也有出现,如《孔子家语》和《五经异议》中提到,周成王大约是在十三、四岁时继位。以古代的社会习惯,13岁已经可以成婚甚至担任家族事务,因此,周成王继位时的年纪大致可推测为十几岁。如果周武王确实活到93岁,那他在生下长子周成王时,必须是80岁以上。但这显然不符合常理。如果周武王真是一个90多岁高龄的老人,他的长子周成王如何会如此年幼呢?
另外,周武王的同母弟弟们也提出了疑问。周武王一共有八个同母兄弟,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四弟周公旦,他在周武王去世后辅佐周成王,将周朝的政治体系建设得更加稳固。而周武王的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处等,在周武王去世后发动了“三监之乱”,企图争夺权力。如果周武王活到了90岁,他的弟弟们无疑会年老,甚至有可能身患疾病,不再有足够的活力进行政治斗争。但史实显示,他们依旧保持着较为强大的政治影响力,这也证明了周武王不可能活到如此高龄。
许多学者也提出了关于周武王寿命的质疑。例如,南宋学者金履祥在《资治通鉴纲目前编》中指出,如果周武王真活到93岁,那么他在81岁生下周成王,显然违反了常理。清朝考古学家崔述也在《丰镐考信录》中提出类似的观点,认为这一说法并不符合常理。甚至东汉的王充也认为,百岁寿命只不过是儒家对于圣君长寿的理想化描述,强调的是圣人应当长寿。
有趣的是,《竹书纪年》对周武王的寿命也有不同的记录,且版本不一。某些版本称他活到94岁,而另一些则称其为54岁或45岁。虽然这些版本的真实性无法确证,但至少可以看出,古代史料并没有统一的解释,而这些不同的版本恰恰暴露出史料的不完备性。
综上所述,周武王的实际年龄一直是一个谜。尽管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但通过现有的史料和考证,我们可以推测,周武王的年龄并不会像《礼记》所说的那么高。或许他在年轻时便以英勇的姿态率领周军灭商,最终成功登基成为君主。或许他确实是在三十岁左右便迎来了自己的政治巅峰,甚至可以想象他是一个英勇的青年君主。这种解释,似乎更符合史料中的各种条件和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