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公的面子》是一部三位文人和一位从未出场的政客合演的小话剧。说它小,因为客观上讲全剧只三个人物一个故事,三个人物间的冲突,能有多大;也不小,即是学者政客同台,免不了角色所代表的圈子间碰撞。
故事起于一个谜题。中大的三位教授夏小山、时任道、卞从周,在蒋介石接手中大校长之际面临了同一个难题:蒋介石请吃饭,去还是不去?
古来书生最令人尊敬的便是那靠才气撑起来的骨气,这两种精神产物相辅相成你追我赶一路走高,这样也便助长了另一种神奇的特质——名气。一个书生若是才气骨气名气三位一体,那便即刻成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令人钦慕的学者大家。政治家要成为领袖难免动用些枪炮、意外收获些唾骂,而学者成为精神领袖却不费一兵一卒,这大约也是政客拼命拉拢学者的重要原因。然而精神领袖并非不费吹灰之力,才气骨气名气三位一体乃是无可辩驳的充要条件。
此剧本主要是描写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有点《围城》的感觉。 当然还有就是南大的中大往事,迎合了南大的民国情怀,知识分子贵族气派.
首先,既然是讽刺性喜剧,那么把视角仅仅停留在对知识分子的虚伪和软弱性的批判上是不够深入的。如果说,民国时期的学术自由是多和少的区别的话,那么到了文革时期,学术自由就是有和无的关系了。在民国时期,三位性格和立场各异的知识分子仅仅为了赴领袖的一次宴席,就要争论、犹豫一个下午;而到了文革时期,在政治高压和生死存亡的情况下,任何操守和原则似乎都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他们唯一祈求的,只是苟且地活着。话剧采取了文革与民国两个时期的双场景切换,但遗憾的是,文革时期的场景只是对往事的回忆,却没有对两个时期的任何对比。对于南京大学这样一所名校的校史剧来说,似乎没有必要这样束手束脚,完全可以把对人性的批判上升到对体制弊端的批判的高度。
其次,话剧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哲学专业话题的讨论。这首先不太符合几位教授任教于中文系的身份,其次讨论内容相对专业,会影响普通观众对话剧的接受程度,最后,这些内容对于表现人物性格和剧情冲突,帮助和关联度并不大。这些内容最大的作用似乎是展现编剧的才华,但却减缓了话剧舞台表演的节奏和张力,个人认为不太适合。
最后,时太太的戏份其实可以适当多一些。作为女人和家庭事务的操持者,她没有太多立场和操守的概念,她唯一关心的,是如何相对体面地活下去,如何让自己的丈夫不太担惊受怕。这样一个角色,既是普通中国民众的象征,又给三位教授后来在文革中追求和境况的改变埋下了伏笔。因而,这样一个人物,完全可以塑造得再丰满一些。
剧本开放式的结局不错,到底他们有没有去吃这顿饭?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除了悲剧结局,开放式结局最堪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