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一个王朝在初期的统治阶段往往会相对稳定,然而在北宋时期,这一情况却显得异常复杂,尤其是在蜀地。这里不仅发生了规模庞大的叛乱,还爆发了一场席卷百姓的农民起义,甚至连成都都被义军成功占领,北宋几乎面临失去“天府之国”的危险。那么,蜀地成为北宋初年的“心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何这里总是叛乱与起义频频发生呢?
一、反抗不断
在964年11月,宋太宗赵匡胤开始派兵讨伐后蜀,到第二年1月,后蜀的皇帝孟昶投降,蜀地已正式纳入北宋统治。然而,和平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蜀地再度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由原后蜀将领组成的叛军在绵州集结,他们选择了文州的刺史全师雄作为首领,并迅速攻占了彭州。此时,叛军的数量激增,发展到十几万人,形成了对北宋统治的巨大威胁。宋朝为了平定叛乱,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战争,直到967年,叛乱才终于被彻底镇压下去。
随后蜀地似乎恢复了短暂的平静,但这种宁静并未维持太久。到了993年,农民起义再次在此地区爆发,青城县的百姓王小波联合数百名茶农进行起义,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起义很快得到发展,李顺率领的义军人数一度超过十万。他们席卷而来,成功占领成都,自称大蜀王,并使用年号“应运”。面对如此严重的局势,宋太宗迅速调兵遣将来镇压叛乱。最终,在995年,这场起义以失败告终,李顺也因此踪迹不明,令人唏嘘。
二、激起反叛
全师雄叛乱的原因并不复杂,主要与北宋的若干政策以及军队的纪律问题密切相关。在后蜀灭亡后,北宋作出了三项重要的决策:首先是将后蜀的君臣全部遣送到开封;其次是将后蜀的军队也调至开封;最后是将后蜀的府库财物押送至开封。然而,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严重打折扣,例如在遣送部队时,每名后蜀军士所应获得的十贯治装费竟被克扣,而他们在此过程中还遭到北宋军队士兵的欺凌。
在此背景下,北宋军队的军纪问题也相当严重,士兵们普遍以征服者自居,肆无忌惮地在蜀地为非作歹。主将王全斌与其他将领们日夜饮酒,不仅不顾军务,更纵容部下掠夺当地百姓的财物和女儿。当叛乱初起时,全师雄本希望归降北宋,但正在此时,他得知了负责招抚的宋军将领竟然强奸了他的女儿,还杀害了他的其他家人,这一切令他心灰意冷,彻底断绝了归降的念头。
三、再次激变
全师雄的叛乱虽然被平定,然而北宋对于蜀地的统治却未显得更加和善,反而措施紧缩,从而导致蜀地的民生更加困苦。在宋太祖末期,蜀地的百姓被迫缴纳额外的赋税。按照规定,百姓需要缴纳的种类繁多,超过“两税”后的部分甚至要求缴纳现金和布帛,每贯收取七文,每匹布十文,茧丝、茶叶和杆草也一一计算,增加的税负让普通百姓难以承受。而地方官员的贪婪也愈演愈烈,例如汉州的知州赵尚竟然擅自增加竹木税,这些苛捐杂税无疑让民众的生活负担再度加重。
然而,宋朝对蜀地的剥削并没有在此结束。宋朝还在蜀地设立了“博买务”,这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物产收购机构,该机构完全垄断了布帛的贸易,严禁农民和小商贩自由买卖。如此一来,许多农民生计陷入窘迫,纷纷破产,生活情况愈发艰难。此外,北宋还将茶叶纳入专卖的范围,这一系列措施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成为蜀地历史上又一幕悲惨的悲剧。